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语文
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由于《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强化。只是在目标中提出了“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互逆关系”。所以,教科书在这里也没有安排过多的内容,只是以熊猫宝宝一家为题材,结合学生的讨论把这几方面的知识一并进行学习,然后安排1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和运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为学习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及解方程作一定的准备,同时把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图上看,根据3个对话框中的信息,可以列出3个算式,即18+17 = 35,35-17 = 18,35-18 = 17。从这个问题情境和引出的问题看,它已经包含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为下一步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感性材料。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索加减法的关系。因此,在通过上面的问题情境引出18+17=35,35-17=18,35-18=17这3个算式后,教科书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加减法中的这些关系。 从图上分析,对话框中的内容,正体现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这是用对话框呈现这些知识,有3种意图:一是表明是学生在探索中的一种自我感受和理解;二是体现了让学生经历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灌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三是体现了对学习方式的引导。
加法运算律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对运算定律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为了让学生产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需要,让学生能主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科书首先通过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主题图来创设情境。从图中呈现的8道题中,学生如果计算这些题,一般都会一道一道的计算,直至把8道题算完。但情境中呈现小猪算得快,使小猴、小兔等动物感到惊奇,
第 1 页
也自然让学生感到纳闷,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迫切想知道小猪为什么算得这样快的心理需要。紧接着教科书提出:议一议,小猪为什么算得这样快?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好奇引向主动探索,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根据12+25与25+12的结果相等,500+300与300+500的结果相等等信息,会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已实现了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现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教科书还呈现了用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即a+b = b+a。
例2主要是学习加法结合律,教科书也是通过情境图来呈现信息,再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来体现加法结合律。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发现加法运算的特点,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结合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为运用加法结合律灵活解决问题作孕伏。教科书在例2教学后,安排了“填一填”这一练习,通过对153+315+85和135+(315+85)的计算,学生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实质,有助于进一步的抽象概括。
最后,教科书提出“从上面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对加法结合律实质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用字母表示数来呈现加法结合律,实现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47页的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主要是巩固加法交换律,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3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题以给残疾儿童捐款为题材(如下图),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科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各自的解决办法中,不但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感受到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增加学生自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的意识。教科书对113+96+87的计算过程没有呈现出来,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4学习减法的性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教科书没有像加法运算律那样把减法的性质抽象出来,用字母表示,
第 2 页
而且结合商场卖衣服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250-58-42可以先算58与42的和,再用250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从而获得对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的体验。在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了减法性质后,教科书呈现175-38-62与3600-1800-1200这两道题进行练习,帮助他们获得对减法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运用减法性质的水平。
第51页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主要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配合例3的教学使用。第2题巩固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可在例4教学后使用。
例5根据计算数据的特点,对一些数进行拆分,把一些数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教科书以收电费时阿姨付100元找回2元(应交98元)为题材创设情境(如下图),这便于学生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和简便算法的算理。
本例题呈现的数据的特点是98接近100,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先把98看成100,与867相加,再减去多加的2,这样完全用口算就能进行。这类计算,有时也有某个数比一个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稍多一点,如867+102,这时它的计算策略与867+98是一致的,只不过把102看成100后,少加了2,所以最后还应加上2,即867+102=867+100+2=967+2=969。对于这种题,在课堂活动和练习中都有出现。
第34页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主要是对计算的数进行拆分、增减来凑整,使计算简便。两题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4、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 5、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6、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第 3 页
8、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9、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10、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 重点、难点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点 示的意义。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1、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2、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 教学建议 教学加减法的关系时,首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加减法算式。可以选用本班同学的学生人数情况为题材,分别呈现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出算式。例如,教师提问:成年大熊猫有多少只?(17只)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18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时引导列出算式:17+18=35;教师再提出:一共有35只大熊猫,其中成年大熊猫有1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并引导列出算式:35-17=18只……当然,也可以直接呈现3个条件: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一共有35只,请学生从中选择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来引出18+17=35,35-17=18,35-18=17这3个算式。
在引出了上面3个算式后,学生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发现加减法的关系,学生在讨论之前,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教师提问:比较上面这3
第 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