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3.2土壤的基本性质

3.2土壤的基本性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1 2:46:19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或tm。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或tm。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1?容重)?100 密度-3

-3

-3

-3

-3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力 主要作用 此孔隙起通此孔隙内的水分受此孔隙内的水分气透水作毛管力影响,能够移动困难,不能用,常被空移动, 可被植物吸被作物吸收利<15kPa 15~150kPa >150 kPa >0.02mm 0.02~0.002mm 通气孔隙 毛管孔隙 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0.002mm 气占据 收利用,起到保水用,空气及根系蓄水作用 不能进入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

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

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

(2)块状与核状结构 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 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 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

1.耕作的难易程度。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

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一)土壤胶体

1.概念 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 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

搜索更多关于: 3.2土壤的基本性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或tm。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或tm。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1?容重)?100 密度-3-3-3-3-3<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