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工工艺学教案 - 图文
2.2.2 生产控制稳定且容易操作
甲烷化操作指标只有触媒温度、水分离器的液位、氨冷温度等几项。氨冷温度只要气量波动不是太大,基本不要动阀门,只要定期放水和根据进塔CO+CO2的含量情况预见性地调节触媒温度亦即调节电炉功率即可,这比铜洗要控制几十项指标容易得多。 3.3 运行情况
变换气中CO为1.5%~2.0%;脱碳净化气中CO2为0.2~0.4%;醇前气中CO+CO2为3%~4%;总硫≤1×10-6;醇后气中CO+CO2为0.3%~0.8%;烷后气中CO+CO2为8~12×10-6。甲醇A塔触媒热点温度为255℃(触媒使用15个月);甲醇B塔触媒热点温度为265℃(触媒使用20个月);甲烷化触媒热点温度为270℃(触媒使用15个月)。φ800甲烷化单塔最高产量已通过370吨氨/天的气量,两套φ800甲醇塔年产甲醇1万吨,各项工艺指标运行稳定,为稳产、低耗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经济效益情况
评价一个技术是否先进是否适用,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或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对于那些既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又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那就是比较理想的新技术,我公司采用的合成氨联产甲醇精制新工艺不仅消除了生产瓶颈,稳定了生产,消除了环境污染,每年可减少64.52万元的固定操作费用,同时副产粗甲醇创利润400万元(我公司原采用铜洗精炼工艺,就和铜洗工艺比较经济效益)。 3.4.1 节约用电
铜洗运行时,每小时产氨14吨,每小时耗电245KW.h,吨氨耗电17.50 KW.h,甲烷化投运后,每小时耗电150 KW.h,吨氨耗电10.71 KW.h,每小时节电95 KW.h,单价按0.3元/ KW.h计算,每年节约电费95×7200×0.3÷10000=20.52(万元)。 3.4.2 减少电解铜消耗
铜洗停运后,年产10万吨合成氨,可减少电解铜消耗18吨,单价按2万元/吨计算,每年节约电解铜费用36万元。 3.4.3 减少醋酸消耗
铜洗停运后,年产10万吨合成氨,可减少醋酸消耗20吨,单价按0.4万元/吨计算,每年节约醋酸费用8万元。 3.4.4 副产粗甲醇
双甲工艺投入运行后,每年副产粗甲醇1万吨,每吨利润400元,每年可创造利润400万元。
3.4.5 环境效益好
过去铜洗岗位,跑、冒的铜液污染循环水、生产现场,双甲工艺没有液体、气体的渗漏,环境良好。如今甲烷化岗位,根本闻不到氨味。 4、体会与建议
4.1 甲醇触媒升温还原时,要稳定压力,触媒升到80℃~100℃时升温速率要慢,最好是在100℃时恒温出水,以确保触媒中的物理水出干净,这样有利于触媒使用寿命的延长。
4.2 必须保证醇前气总硫含量低、含油少、含氨量少,这样有利于触媒使用寿命的延长。我公司在碳铵流程时甲醇触媒只能使用6个月左右,后改脱碳流程,采用NHD脱碳工艺(NHD兼有脱硫作用),
41
保证了醇前气中总硫含量低、含氨量少,从而使甲醇品质大大提高,触媒使用寿命也延长了许多(甲醇A塔触媒使用15个月,热点温度为255℃;甲醇B塔触媒使用20个月,触媒热点温度为265℃)。 4.3 原有合成氨的循环加热器不宜作甲烷化的加热器,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甲烷化工艺的要求,从而保证甲烷化的使用效果。
4.4 醇后气CO+CO2在0.4%以下时,甲烷化塔难以做到自热平衡运行,必须带电炉工作,为减少电耗,可采用过热蒸汽或其他热源加热进塔气。
4.5 采用安淳公司新开发的铁系触媒替代甲烷化触媒,醇后气中CO、CO2与氢反应,大部份转化为甲醇、乙醇、冷凝液,经测试,甲醇含量为30%~40%,进出甲烷化的甲烷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可以适当提高醇后气CO、CO2,增加反应热,维持甲烷化自热平衡,冷凝液可以回收蒸馏为精甲醇。
42
河 北 科 技 大 学 教 案 用 纸
上次课复习:甲烷化和甲烷转化不同点;铜氨液净化气体的条件; 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七章 氨合成 教学要求:(1)应用化学反应进度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掌握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要求,决定某些条件选择的一般规律,认识化学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2)了解合成氨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典型设备。 重点:氨的合成条件选择和设备的选型 难点:合成条件(适宜的湿度与压强)的选择及对反应速度、产量的影响 教学手段及教具: 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节 热力学基础 一、氨的合成及其反应特点 二、氨合成反应的热效应 三、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四、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五、合成氨反应的动力学 六、影响平衡氨含量的因素 第二节 氨合成催化剂 一、催化剂的组成和作用 二、催化剂的升温还原 三、催化剂的毒物 第三节 氨合成工艺条件 一、温度 二、压力对出口氨含量的影响 第四节 氨的分离及氨合成回路流程 第五节 主要设备 第六节 .近期国内开发的合成氨有关技术 氨合成流程中先分离氨与后分离氨为什么都可采用?各自特点如何?简述轴向和课后作业 径向冷激式合成塔的特点。 参考资料
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
43
河 北 科 技 大 学 教 案 用 纸
第—节 热力学基础
获得H2/N2约为3:1的原料气后,就要进行合成氨的最后一步关键反应:氨的合成反应。但要获得工业效益,合成条件必须高温高压。下面分析一下氨合成的原理。
一、氨的合成及其反应特点 氨合成原理:3H2+N2=2NH3
强调反应特点:1 可逆反应,转化率的问题
2 放热反应,反应热及时移走,温度控制 3 体积缩小,反应压力
4 催化剂加速,选择问题,寿命问题
5 平衡氨含量随压力升高 、温度降低、惰性气含量减少而增大。
二、热效应:
34734.41.89963?1010 ?42?63??HF?38338.9?[22.5304??]p?22.3864T?10.5717?10T?7.08281?10T3 TT
结论:反应热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力和组成有关。
三、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氨合成是放热和摩尔数减少的可逆反应:
注意:高压下气体不能看做理想气体,要用逸度系数计算。 r对y*氨有显著影响:不考虑组成对平衡常数的影响,r=3时,y*氨最大;考虑组成的影响, y*氨max时r<3,2.68-2.9。
y*惰对y*氨有影响:随y*惰增加y*氨减小。
氨合成反应过程中,物料的总摩尔数随反应进行而减小,实际计算过程中为便于计算,令y0惰为氨分解基惰性气含量,y0惰= y惰/(1+yNH3). 结论: y*氨随压力升高、温度降低、惰气含量而增大。 四、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提示同学想一想:确定工艺条件从何考虑???
压力和压力:温度越低,压力越高,平衡常数Kp越大,平衡氨含量y*NH3越高。
氢氮比:氢氮比的影响 当温度、压力及惰性组分含量一定时,使yNH3为最大的条件为
若不考虑R对Kp的影响,解得R=3时,yNH3为最大值;高压下,气体偏离理想状态,Kp将随R而变,所以具有最大yNH3时的R略小于3,约在2.68~2.90之间。
惰性气体的影响:惰性组分的存在,降低了氢、氮气的有效分压,会使平衡氨含量降低。 内扩散对氨合成反应速度的影响:采用小颗粒催化剂可提高内表面利用率。但颗粒过小压力降增大,且小颗粒催化剂易中毒而失活。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兼顾其他工艺参数的情
44
?R1.5(Kpp)?0?R(R?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