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修版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政治线索”回顾练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中国古代史“政治线索”回顾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解析:选D 题干引用材料表现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特征,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大一统格局出现在西汉,不属于西周,故选D项。
2.《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解析:选C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周天子是天下的绝对大宗,不是周公,故B项错误;“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表明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殷民六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表明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错误。
3.《左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等级森严 C.宗法制亲疏有别
B.奴隶制渐趋强化 D.封建制尊卑有序
解析:选C 分封制等级森严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奴隶制渐趋强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表明宗法制血缘关系的亲疏,故C项正确;封建制尊卑有序是指分封制的森严等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解析:选B 根据“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项正确。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解析:选B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九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也负责皇室事务,实际上使政府机构成为皇室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的特点,目的就是突出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解析:选A 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
7.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B.郡国并行制 D.内阁制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历代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
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 C.存留察举制痕迹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学生阅读、提取并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考官根据才德名望作为录取参考说明唐代科举保留了察举制痕迹,答案为C。
9.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选D 根据题意的表述,由“制度创新”“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推断此制度是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写古代科举考中进士时的兴奋心情,故D项正确。
10.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 )
解析:选A 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并不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故A项正确。 11.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人“宣敕祎之”。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束了君主的专权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解析:选C 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宰相对皇帝违规的做法提出异议,不能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束了君主的专权”,故B项错误;唐朝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尚书执行,武则天的敕令没有经过这些运行程序,故C项正确;皇帝的诏令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批准,故D项错误。
12.“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
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改变这种状况,明太祖朱元璋的对策是 ( )
A.设置内阁
B.废除丞相
C.设三司使 D.设军机处
解析:选B 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表明了权臣弄权、蒙蔽皇帝的弊端,与此对应的措施是废丞相,故B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朱元璋设立的,故排除。
13.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选C 题干中两人针对行省提出不同看法,皆符合史实,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故C项正确。
14.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解析:选D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表明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错误;明朝设立内阁后就再没有设宰相,故C项错误;“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15.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
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没有军务处置权,军务处置权归皇帝,故A项错误;“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是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俱应直达朕前”表明嘉庆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至上权威,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1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所以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的不同是注重血缘门第。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特征: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考试,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