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案例冯文燕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案例 广平县十里铺中学 冯文燕
活动主题:认识传统节日春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活动教学目标: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春节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但那份和谐、融洽的气氛一直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保存着某种特殊的意义。为了宏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过年风俗的调查、贴春联和剪窗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过年的浓浓气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总结问题 :1. 春节俗称什么?
2. 春节期间我们中国人总采取什么样式的庆祝活动,在你生活的地区有什么习俗和代表性的文化庆祝活动。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第一阶段:谈论关于春节话题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元日诗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十足的年味,它写出了春节的韵
味也串联出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传统魅力,反映出中国人的孝道与伦理。 这个节日,在外的游子会不约而同返回家中与亲人团圆,更显现中国人那股凝聚力。它的那份和谐、融洽的气氛一直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令我们回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习俗和故
事。
第二阶段:根据爱好的不同学生把班级分成五组,让学生根据研究兴趣寻找合作伙伴,并结成小组,以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确定寻找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任务。
第三阶段:探究通过搜集观察采访询问等方式获得大量信息后,小组在进行资料整理加工,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都充分表现自己,充分的发展自己。 活动的实施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
目的:通过具体的任务划分,让每个人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的认识中来,加深对春节的来历民风习俗的不同认识中来,增加了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时间安排:2 节课 过程
一、 学习春节 ,引入这个主题,谈认识。
二、共同交流学习关于春节的传说、来历以及你所处的当地的人们过年的风俗习惯。
三、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前提结成兴趣小组。 四、各小组组长汇报调查研究专题。
五、以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确定寻找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任务。
六、组长做好总结,准备好成果汇报。
第二阶段:实践寻访阶段
目的:通过亲身实践发现以往的对春节认识的不足,达到重新认识春节,更加热爱春节的目的,并在实践中有不同收获。 时间 一周
过程:各小组组长汇报调查研究专题。
第一组:爱好文学的学生,研究有关春联的起源和故事; 第二组:爱好手工的学生,了解窗花的来历,展示作品; 第三组:爱好常识的学生,搜查守岁和烟花爆竹的知识; 第四组:钻研历史的学生,了解拜年和压岁钱的风俗; 第五组:了解外国人过年时的风情人俗。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目的:通过直接看故事了解年的来历,并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春节的资料或成果,交流心得感受互相学习。 时间:2节课 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视频故事关于年的来历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残忍,每年岁末,就出来为非做歹,吞噬人畜,毁害庄稼。人们为此担惊受怕。后来,聪明的老人发现年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年一出来,人们就聚众燃火,燃烧的竹子不断炸出巨大的响声,吓得年撒腿就跑,再也不敢骚扰人间了。人们庆幸没有被年吃掉,第二天清早便相互祝贺,摆起丰盛佳肴,庆祝平安无事。由此
便形成放鞭炮、拜新年的习俗。
二、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春节的资料或成果 (一)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一生出示一幅春联和“福”字,当场考考第一小组的学生该怎么贴?为什么这么贴?一生讲《“福”倒了的故事》,几名学生朗诵、推荐几幅春联。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
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手工兴趣小组的学生讲述过年贴窗花的来历。集体展示他们所剪的窗花。一生当场教同学如何剪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三)第三小组的学生介绍民间传统守岁和吃年夜饭的情况。一生讲《烟花爆竹的来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四)第四小组讲述拜年的风俗,几个学生表演向不同身份的人拜年时说不同的祝福语;讲讲压岁钱的起源,出示课前完成的压岁钱使用的调查表,向同学推荐有意义使用压岁钱的几条建议。 (五)第五小组介绍外国人过年时的风情人俗。 第五阶段 评价总结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过年时显示出不同的风情民俗,但其中都寄托着他们美好的心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在过年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新年好!
那么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同齐唱歌曲《新年好》共同温习那熟悉歌声和那幸福甜蜜的时刻吧!
现场互动:向身边的老师或同学送上早到的新年祝福。 畅想:二十年后的春节 活动过后教师的自我反思
在模拟的过年情境中,体验过年的幸福给予的快乐。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具体情境中感受更深刻,同时倡议学生怎样有意义地过年,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课后畅想“二十年后的春节”,让学生继续探究,自由遐想,起到了余音绕梁的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