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某小学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可研文本
廊等联系,方便师生到达校园的各个角落。 6.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开挖。结合保留教学楼,我们设计保留了原有的整体情况还不错的运动场。竖向设计结合建筑布局采用台地式与平坡式相结合的布置手法,总体体现北低南高的态势。
教学及行政办公区、艺术楼设置在北侧临规划道路标高在59.0~62.5米,局部利用地形做开敞地下室。平坡延伸至风雨操场、运动场地。运动场布置在一个台地上,标高在71.0米。****楼(保留建筑)平坡与运动场的台地衔接。这样基本延续了原学校的部分道路、场地。
7.建筑功能构成
学校分为普通教学办公区、公共教学区域、文体运动区域、辅助教学及办公区四个部分。
运功场有南北向布置的200米环形跑道,80米直形跑道,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两个羽毛场和一个风雨操场。风雨操场布置在用的东侧,风雨操场一层为活动中心,二层为运动场馆。同时,运动场地与教学用房保持至少25米的防噪距离。也能作为校园面向城市的一个展示面。
普通教学办公区设置在用地北部,设计为四个一字型通过中间交通联系围合成中心庭院,行政办公主要设置在东北角,主要为总务办公,校务及教务办公,教师会议室、接待室、小会议室。教学及行政
22
办公楼一~四层为设置有36班的普通教室及配套用房和年级教室办公用房。结合地形设置有半开敞的地下室做为设备、机动车、非机动车之用。
艺术楼主要为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动教室等专业教室位于基地的西侧,教学楼南侧,联系方便。多功能报告厅、体育活动室位于基地的东侧,教学楼南侧,联系方便。
多功能报告厅东南侧为保留改造的原教学楼,改造后用做****科技楼,主要用于计算机教室、自然科学****室,图书室及配套用房。 8.环境及公共空间
校园的环境及空间组成决定着整个校区的品质,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这一部分的目标设定为构建一个绿色的,通透的,疏密有致的,相互渗透且充满趣味的环境空间体系。
1)校园入口广场
以开放式的广场化区域作为整个校区向城市开放的形象展示区,架空的主入口强调广场及入口建筑的时代感,通过树池及灯柱等的设计,增加主入口的标识性及导向性,创造校园建筑的鲜明特征。
2)中心广场
通过教学楼架空,引导人流进入中心广场,通过围合形成校园中心广场,铺设有导向型地砖,增强校园内部的引导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活动场地。
3)内部庭院
23
庭院组团式的校园布局,南北朝向的教学主楼,界定相对对立完整的庭院空间,庭院形成学习交往,聚合的小空间,创造活泼亲切的的气氛。
4)空间的创造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强调给学生提供变换的空间层次,以开启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步行景观轴线串联各庭院空间及精心设计的景深灰空间来引领学生畅游在****校园知识的海洋之中。 9.立面造型及剖面设计及其他 1)立面造型
在整体的造型设计上,重点体现简洁、大气、开放和文化特色。通过大尺度的体量穿插,丰富且有序的材质变化,打造简洁大方的现代校园形象。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我们将造型与功能统一考虑。在严格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强调建筑形体的逻辑性,强调表面肌理的对比与光影变化,体现建筑的力量感与节奏感。色彩上以砖红色面砖为基调渲染学校的文化氛围,传承记忆,传承梦想、体现了永恒之道。同时辅以灰色面砖,点缀彩色玻璃及彩色遮阳板,通过简单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立面变化有。
设计体现十年种树百年育人的教育理念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理念。对于改造教学楼采用简单的处理手法与整体校园规划相协调,简单的彩色空调百页罩、局部转角普通窗改彩色窗,这样很好的与校园新建建筑相呼应了,而造价又不高。
2)剖面设计
24
教学楼及行政楼为四层,层高3.8m,一至四层为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利用地形高差,设开敞式半地下室。教学楼及行政楼建筑高度15.2m。
风雨操场为两层局部夹层。一层层高4.5m,二层层高9m,建筑高度13.5m。
艺术楼为三层。一层层高5.4m,二~三层高3.8m,建筑高度14.5m。 多功能厅为二层。一层层高5.4m,二层高6.0m,建筑高度12.9m。 3)建筑日照
建筑物日照经过运用天正日照软件分析计算,普通教室均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日照标准,有不少于一间的科学教室的室内可在冬季获得直射阳光,满足规范要求。
4)无障碍设计 4.1总平面无障碍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建筑临近路面一侧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退让,并设计绿化隔声带,形成前广场,明确出入口位置,保证教学区的安静,避免噪声干扰形成了校园“动、静”之间的自然过渡。各功能空间之间布局紧凑,联系紧密,利于行动相对迟缓的特殊学生日常流通和安全疏散,同时教学楼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教室外窗距离运动场地边缘大于25米。
设计主要利用底层架空、台地、缓坡、台阶的处理手法来消化这部分高差,建筑入口场地平坦,满足规范中对无障碍场地设计的要求。
建筑主入口位置鲜明,空间开放,有较强的标识性以及引导人流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