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般行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练习题(带答案)
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适用范围为所有有( B )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A.烟尘 B.粉尘 C.石灰
176.企业的( B )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要负全面责任。
A.从业人员 B. 主要负责人 C.管理人员
177.( A )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
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A.任何 B. 大多数 C.私营
178.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其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 A )住人。
A.不得 B. 可以 C. 经领导同意才可以
179.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 C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A.中标的 B. 关系较好的 C.具有相应资质的
180.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 B )审核。
A.工商部门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卫生部门
181.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 A )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指导从
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
A.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B.舒适的 C.高档的
182. 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 C )至
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A.每周 B.每月 C.每年
183.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
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 A )承担。
A.生产经营单位 B.从业人员 C.主管部门
184.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 A )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A.职业健康监护 B.违章记录 C.体检
185.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 B )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
A.成年女职工 B. 未成年工 C.成年人
186. 供应商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 C ),并在设备
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A.说明书 B.英文说明书 C.中文说明书
187.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
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 B )。
A.物理损害 B.生理损害 C.各种损害
188.存在或者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规定,
及时、如实( A )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A.申报 B.消除 C.控制
189.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 A )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
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A.属地分级 B.直属 C.综合
19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 C )申报一次。生产经营单位有规定的相关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
应当按照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A.只须 B.每五年 C.每年
191. 不属于金属性粉尘的是:( C )
A.铁、铝、锡 B. 铅、锰、铜 C.石英、石棉
192. 不属于人工合成无机粉尘的是:( A )
A.水泥 B. 玻璃纤维 C.煤
193. 在生产环境中,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组成的粉尘,称为
( B )。
A.无机性粉尘 B. 混合性粉尘 C.有机性粉尘
194.降尘一般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 A ),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粒状物质。
A. μm B. mm C.cm
195.( C )与其他阻塞性疾病与沉积在支气管区的粉尘相关。
A. 尘肺 B. 肺气肿 C.支气管炎
196. 粉尘的理化特性不同,造成人体危害的性质和程度( A ),发生致病作用的潜伏期等
也不相同。
A. 不同 B. 相同 C.类同
197. 粉尘通过呼吸道、眼腈、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 A )为主要途径。
A. 呼吸道 B. 眼睛 C. 皮肤
198. 粉尘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尤其以( A )损害最为主要。
A. 呼吸系统 B. 消化系统 C. 心脏功能
199.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 B )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A. 肝脏 B. 肺组织 C. 肾脏
200. ( C )是粉尘导致的最大危害。
A. 皮肤病 B. 乙肝 C. 尘肺病
201. 某些粉尘本身是或者含有人类肯定( A ),含有这些物质的粉尘就可能引发呼吸和其
他系统肿瘤。
A. 致癌物 B. 致残物 C. 致病物
202. 粉尘对人造成的危害很大,特别是( B )尚无根治性治疗办法。
A. 关节炎 B. 尘肺病 C. 神经炎
203. 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应采取( A )原则。
A. 三级防治 B.二级防治 C.一级防治
204.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B)。
A.物理损害 B.各种危害 C.生理损害
205. 在同一个工作场所,选择不同的采样点,可能会测的粉尘浓度不同,得出( B )评价
结果。
A. 相同的 B. 不同的 C. 相似的
206.工业毒物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类金属、非金属、( C )毒物等。
A.腐蚀性 B.刺激性 C.高分子化合物
207.工业毒物按毒理作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神经性、溶血性和致畸、致癌、
( B )毒物等。
A.金属 B.致突变性 C.非金属
208.金属及类金属毒物包括铅、汞、锰( B )等。
A.苯 B.镍 C.甲苯
209.化学毒物中的有机溶剂包括苯、甲苯、( A )等。
A.二甲苯 B.塑料 C. 合成橡胶
210.合成橡胶属于( B )。
A.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B.高分子化合物 C.农药
211.刺激性气体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有害气体,指对( C )、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
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A.心 B.肺 C. 眼睛
212. 常见的麻醉性毒物有苯、汽油、丙酮、(B )等。
A.氮 B.氯仿 C.氢 21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出( C )种毒物。
A.54000 B.5400 C. 54
214.粉尘、烟及雾统称为( B )。
A. 固体 B. 气溶胶 C.液体
215.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称为( B )。
A. 蒸汽 B. 烟尘 C.雾
216.化学毒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主要是( A )。
A. 职业中毒 B. 听力损伤 C.物体打击 217.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可以导致( C )。
A. 亚急性中毒 B. 慢性中毒 C. 急性中毒
218.( B )是以风压和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这种通风完全依靠自然
形成的动力来实现工作场所内外空气的交换经济又有效的通风。 A. 机械通风 B. 自然通风 C.局部通风
219.( A )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克服沿程的流体阻力,使气流沿风道的主、支网管流
动,从而使新鲜空气进入工作场所。
A. 机械通风 B. 自然通风 C.局部通风 220.局部通风常和全面通风同时使用,称为( C )。
A. 机械通风 B. 自然通风 C. 混合通风
221.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如苯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对( B )的麻醉作用。
A. 消化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 C.造血系统
222.有些化学毒物对胚胎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畸形,这种化学物质称为( A )。
A. 致畸物 B. 化学致突变物 C.一般化学品
223.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应遵循“( C )”原则。 A.前期预防 B.后期预防 C.三级预防
224.在生产和生活中,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均可产生( B )。
A. 硫化氢 B. 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225.( C )常温下为黄绿色,具有强烈异臭的刺激性气体。
A.一氧化碳 B.氨 C. 氯气
226.用新鲜空气对整个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换气,将工作场所的有害物浓度稀释到最高允许浓
度之下的通风方式是( C )。
A.均匀流通风 B.单向流通风 C. 稀释通风
227.速度和方向完全一致的宽大气流称为均匀流,用其进行的通风称为( A )。
A.均匀流通风 B.单向流通风 C. 稀释通风
228.生产工序的布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
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 B )。 A. 上风侧 B. 下风侧 C.任意侧 229.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称为( C )。
A.噪声 B.噪音 C.生产性噪声
230.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 C )措施。
A.技术 B.管理 C.根本
231.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最好办法是供给( B )。
A.绿豆汤 B.含盐饮料 C.矿泉水
232.将工作场所噪声强度不低于( A )的作业定为“噪声作业”。
A.70 dB B.80 dB C.90 dB
233.( A )俗名蚁醛。属于饱和脂肪醛类,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A.甲醛 B.氨 C.氯气
234.根据具体情况采取( B ),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