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整理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的有效策略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小学语文论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富有儿童气息的文章,是学生练习说话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资源适时进行拓展。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通过运用“仿效文本,补白文本,创作文本”等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促进写话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拓展 有效策略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而要促成学生由语言的内化走向运用,读写训练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就像于永正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在低年级依托文本开展写话,把写话与阅读有机整合,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促进写话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下面,笔者就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拓展谈几点实践与探索。
一、仿写文本,架设积累与运用之桥梁
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一开始就具有模仿的本领,模仿就是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是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而模仿又恰恰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手段。”教材中的美文佳句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参照,仿写文中的经典,是从阅读到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
1、模仿典型的文本句式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中,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生动,可以称为语言的典范,对其展开仿写这一教学过程,我们绝对不能错过。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句子: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这时教师可趁机追问:那么春天里还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呢?小朋友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吗?在课文句式的启发下,春天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生机勃勃,思绪在脑海中放飞。一句句精美的句子就油然而生:
生:大树撑开绿色的叶子,那是春天的小伞吧? 生:长长的柳枝在风中飘动,那是春姑娘的头发吧? 生:桃花轻轻打开花瓣,那是春姑娘害羞的脸颊吧? 生:迎春花金灿灿的,那是春姑娘心爱的小喇叭吧?…… 2、模仿典型的文本段式
二年级上册园地七中的《小花鹿》,文章有着精美的构思,童话般的意境,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爱不释手。文章如下:
从一片美丽的森林里,走出一只淘气的小花鹿。他的两个小犄角,好像两颗小松树。小树摇一摇,小路走一步;小树摇两摇,小鹿走两步。活泼的小山羊,告诉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快看快看,快看会走路的小松树!
针对这一段文字,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丰富想象进行仿写。学生依托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会,“辞以情发”,诉诸文字,将个性化的创造想象流淌于笔尖。在的实际教学中就有了许多这样精彩的例子:
生:《小象》从一片美丽的森林里,走出一头神气的小象。它的两只大耳朵,好像两把大扇子。“扇子”扇一扇,小象走一步;“扇子”扇两扇,小象走两步。活泼的小山羊告诉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快看,快看,快看会走路的大扇子!”
生:《小螃蟹》从一片美丽的大海里,爬出一只可爱的小螃蟹。它的两只大钳子好像两把小剪刀。“剪刀”动一动,螃蟹爬一步;“剪刀”动两下,螃蟹爬两步。活泼可爱的小鱼告诉海龟老爷爷:快看,快看,快看会走路的小剪刀!”
3、模仿典型的文本结构
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写一写》,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家乡的水果、土特产。如何去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让他们言之有法,言之有序,这是低年级写话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笔者依托文本这根拐杖抓住课文结构特点进行仿写训练。如
学习了《葡萄沟》,笔者先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段式介绍某一特产的生长特点,然后按“分总”的写作顺序,写写家乡的物产,如甘蔗、蜜桔。又如学习了《日月潭》后,让学生模仿此文的结构,介绍家乡的湖或河。再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后,让学生晚上去观察家乡的夜景让他们按方位顺序介绍家乡的夜景,如《温岭亮起来了》、《小村庄亮起来了》……
拥有了仿写的“拐杖”,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典型的句段篇进行训练,不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遣句、构段、谋篇有了深刻的领会,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学生有章可循,自然有话可说。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仿写,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语言积累不丰厚,写作方法也没掌握,写话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让学生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汲取遣词造句的方法,不失为习作起步阶段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文本补白——扣开学生想象之心门
补白拓展是挖掘文本言而未尽之处,要让学生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在找准切入点后,要引导学生从“无声”中去感受、去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1、变省略号为文字描述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如《笋芽儿》第六自然段中描述: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读到这里时,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迷人的画面,因为美丽的春天也是他们的向往。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小草从土里偷偷探出头来,嫩嫩的麦苗在春风里轻轻地摆动,油菜花挤在一起,争先恐后地观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映山红挤在一起,好像在比美,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样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解读文本。
2、变提示语为文字描述
如课文《三个儿子》,这是一篇蕴涵人生哲理的充满情趣的故事,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教材。文章最后写着泡泡提示语: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由于已有前面三个儿子的表现作为铺垫,于是,学生写下自己的体会:“不爱妈妈的儿子不是好儿子”“只有帮妈妈一起分担,才是真正的好儿子” “不要只顾自己玩得高兴,要会替别人着想……”等佳句。学生通过补白练笔,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表达出来,“孝顺父母”的美德浸润心田。
3、变重点词语为文字描述
如二年级课文《从现在开始》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在这段话中,动物们“议论纷纷、天天熬夜、叫苦连天”的画面刻画是个空白,如何理解这几个重点词语,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想像当时场面,补充“空白”,真切感受动物的无奈、痛苦。
师:听了猫头鹰大王的话,你们有什么烦恼吗?
生:猫头鹰大王,我们小鸟一到晚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不想在晚上做事。 生:我们小猪不跟你一样,我们晚上睡觉才能长肉。
生:我都在白天拔萝卜、采蘑菇,夜里黑呼呼的,到哪儿去找呀!说不定,还要掉下山去呢!
师:动物们就这样议论纷纷。
师:一个星期下来,你们天天熬夜,这生活都是怎么过得呢?
生:我三更半夜出来找吃的,冷得要命,又找不到吃的,我都三天没吃东西! 生:黑夜里我都不能和同伴们玩游戏,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
生:猫头鹰,你可害苦我了;我白天睡不着,晚上又没精力出来干活,这样的日子我没法过了!
师:从大家的话中我听出来了,猫头鹰的命令让你们都感到痛苦极了,已经忍受不了了,所以就不断地叫苦,这个情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叫什么?
生:叫苦连天。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理解“议论纷纷、天天熬夜、叫苦连天”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交流,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角色,畅所欲言,议论纷纷。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表达是如此真实的情感迸发。这样的补白无疑是诠释文本和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4、变句子留白为文字描述
如: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第二段,有一句“科利亚能看见什么呢?除了对面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