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综合练习
√50.词汇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儿童智力水平较高,词汇量就越丰富。
√51.词汇量是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而词类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词汇的质量。
√52.词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丰富词汇,要不断为幼儿提供大量新词,让他们去理解和记忆。 ×53.识字是阅读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幼儿在识字前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 √54.早期阅读主要是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 ×55.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订。
√56.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57.在确定幼儿语言教育内容时,要把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言教育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教育过程中给予突出与强调。
√5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59.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60.复述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
×61.识字也是幼儿的学习任务,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62.能认真倾听并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语言教育的内容。 √63.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64.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
×65.示范模仿法,是孩子重复或搬套教师示范的语句及其叙述程序,一般不需要孩子创新。 ×66.视听讲做结合法中,“视”、“听”要为“讲”、“做”服务,在“讲”、“做”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7.语言角的主要作用是让幼儿阅读文学作品,让有兴趣的幼儿认读汉字或练习运笔。 √68.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学习歌曲后把歌词内容改编成故事,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9.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时中,加进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等。
×70.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71.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 ×72.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
5
性。
×73.扩编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 ×74.在谈话活动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直接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指导。 ×75.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 ×76.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77.谈话活动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是培养锻炼幼儿独白语言的特别途径。 √78.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
×79.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 ×80.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 ×81.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 √82.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83.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84.教育评价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8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86.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中包含着认知、情感与态度、技能和习惯这三个方面。 √87.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
×88.他人评价法客观性强、可信度较高,有利于优秀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所以应频繁进行。 √89.双语学习是指的是同一个人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90.“言语”就是“语言”,两者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91.学前全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加强字、词、句的传授,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以及外语等的语言能力。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6
2.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
④学好口语,提高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打好基础。
(2)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现象,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3.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工具?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能分离。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语言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进程难以进行,思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从表达。
4.简述对语言“约定俗成”性的理解。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约定俗成”的含义: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就对人们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接受它,如果破坏约定擅自更改,就必然遭到社会的拒绝。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一,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这些单位互相影响。 第三,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往往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
6.简述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理论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
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种理论这种认为,儿
7
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语言后,就会利用这种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学会了具体的语言。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7.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首先,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种种语言模型,足以用来选择。只有那些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模仿的模型,才会被有意识地挑选上,并被不断地加以模仿和练习。其次,与此同时,儿童将语言模型稍加改动,增添、减少或变换个别语言单位,作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的创造性和变通式的模仿,正是儿童主动参与语言构建的过程。此外,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儿童对语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语言模型也会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这就是儿童对语言环境的反作用力。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儿童所依托的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既有的经验和语言的积累使得儿童在交往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特定的语言习惯显现其语言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语言使用的句式、词汇、口头禅甚至是语调体现出来。除去语言表达的形式的个性化之外,语言内容同样呈现出个性色彩。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话题的偏好、句式的选择都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也各有不同。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综合化的过程。语言本身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语音和语义是必须结合在一起学习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语言的学习也和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的成长成熟通过语言的成长成熟表现出来。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过程。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会经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等过程。
8.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主要有哪些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套健全发音系统,包括肺、器官、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二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涉及到儿童接受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三是感知觉系统的完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差异三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
(3)社会因素。较为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语言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影响。 9.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中各要素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方式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