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七章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能力的变化,又可以判断井下配水工具的工作状况。
1、指示曲线的几种形状
图7-11 几种指示曲线的形状
如图7-11所示,为分层测试时可能遇到的几种指示曲线的形状。 1).直线型指示曲线
(1)曲线1为直线递增式,该曲线反映了地层吸水量与注入压力成正比是正常曲线。
(2)曲线2为垂直式指示曲线,为不正常指示曲线。出现这种指示曲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油层渗透性极差,虽然泵压增加,但注水量并没有增加。 ②仪表失灵或测试有误差。
③井下管柱有问题,如水嘴全部堵死等。
(3)曲线3为递减式指示曲线,出现的原因是仪表、设备等有问题,这种曲线属于不正常曲线,因此不能用。
2).折线型指示曲线
(1)曲线4为折线式,表示在注入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时,有新油层开始吸水,或者是油层产生微小裂缝,使油层吸水量增加。因此,这种曲线属于正常曲线。
(2)曲线5为曲拐式指示曲线,是因为仪器设备有问题,属于不正常曲线。因此不能用。
(3)曲线6为上翘式指示曲线,出现上翘的原因,除了与仪表设备有关外,还与油层性质有关即当油层条件差、连通性不好或不连通时,注入水不易扩散,使油层压力升高,注水量减小。
综上所述,递增式直线和折线是常见的,它反映了井下和油层的客观
268
情况。而垂直式、曲拐式、递减式则是受仪器设备的影响,不能反映井下及油层的客观情况。
2、用指示曲线分析地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由于正确的指示曲线反映地层吸水能力的大小,因而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测得的指示曲线,就可以了解地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1.指示曲线左移
曲线左移(见图7-12)。斜率变大,吸水指数减小,说明地层的吸水能力下降。曲线1为原来所测得的指示曲线,曲线2为后测得的指示曲线(以下各曲线相同)。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注入水的水质不合格及水敏引起的地层堵塞。
2.指示曲线右移
曲线右移(见图7-13),斜率变小,吸水指数增加,说明地层的吸水能力增强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有新的小层吸水或由于作业使地层形成裂缝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欠注使地层压力下降所致。
2
1
图7-12 指示曲线左移
图7-13 指示曲线右移
3.指示曲线平行上移
曲线平行上移,如图7-14所示,斜率不变,吸水指数不变,说明地层的吸水能力没变。在相同的注入量下注入压力升高,说明由于长期注水使地层压力升高了。
4.指示曲线平行下移
曲线平行下移,如图7-15所示,斜率不变,吸水指数不变,说明地层的吸水能力没变。在相同的注入量下注入压力下降,说明由于长期欠注使地层压力下降了。
以上四种曲线是最基本的变化情况,一般掌握了这四种曲线,再结合
269
现场测试情况就可以进行分析。
图7-14 曲线平行上移
图7-15 曲线平行下移
注意事项:
(1)严格地讲,分析地层吸水能力的变化,必须用有效压力绘制的真实指示曲线。若用井口实测注入压力绘制的指示曲线,两次必是同一管柱结构的情况所测得的指示曲线,而且只能对比其吸水能力的相对变化。若管柱结构不同,只能把它们加以校正后用真实指示曲线进行分析。
(2)由于井下工具工作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指示曲线。因此,用指示曲线对比来分析地层吸水能力时,应考虑井下工具工作状况的改变对指示曲线的影响,以免得出错误的解释。
(三)、油层动态分析
1)注水井的油层情况分析
油层的物性和原油物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层的吸水状况,因此,必须整理注水井基础资料,搞清油层的地质状况,才能搞好注水井动态分析。
(1)搞清已射孔的层位、层数、厚度状况; (2)搞清各油层的岩性和渗透率; (3)搞清油层的原油性质; (4)搞清转注前的油层压力;
(5)搞清与周围生产井油层连通情况。 2)油层堵塞情况分析
由于注入水质不合格,水中的含油、杂质及悬浮物固体颗粒会对油层炮眼及渗滤面产生堵塞,甚至有的发生细菌增殖堵塞等,导致注水井注水压力上升,吸水指数下降,注水量明显下降或者根本注不进。这时应及时
270
化验,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堵。
3)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主要是检查配注任务完成情况,分清哪些层超注,哪些层欠注。分析方法一般为:
(1)注水量上升而且过量超注,则应进行测试,检查井下封隔器是否失效;底部阀座是否密封,水嘴是否刺大等。
(2)注水井欠注,应根据注水井历次测得的系统测试资料,分析对比是井下水嘴堵塞还是由于水质差或由于作业压井液使用不当,堵塞了油层。
分析清楚超注和欠注的原因,提出措施,进行水量调配,或者采取换水嘴,重配测试或增注等措施,使注水井的注水量尽量符合配注要求。
4)注水井分层吸水量变化分析
主要利用同位素测井或微差井温测井等方法测得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分析各小层的吸水情况。一方面以现状分析各小层间吸水的差异情况;另一方面使用连续的吸水剖面资料可历史地分析各小层吸水状况的变化。通过分析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各层吸水情况,进一步调整注水层段,在工艺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吸水差的小层,尽可能单卡出来,通过提高注水压力加强注水,改善注水状况。
(2)对于一些与周围油井主力油层连通的欠注层,应通过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措施增加注水量。
(3)对超注层,通过调配水嘴等措施,把注水量降到合理范围。对严重超注而且造成油井含水上升过快的层,可考虑暂时停注。
(4)对层数过多,油层物性差异大,在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无法满足各油层的注水需要,而且造成水驱波及程度很低的注水井,则应研究开发层系的重新划分或增钻补充完善注水井解决。
5)注采比的变化和油层压力情况分析
为保持油田的注采平衡,一般要求注入地下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采出流体地下体积。无论全井还是分层或单砂体,都要达到注采平衡的要求。但是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平面、层间、层内吸水状况不均匀。所以,通过注采比和油层压力的分析,尽量做好层间、平面的配注调整,一般通过井筒内的水嘴调整经改善层间吸水状况外,也可以通过改造油层的增注措施来改善注水状况。
6)周围生产井的产油量、产水量、含水变化分析
由于注入水在油层内推进的不均匀性,必然造成周围生产井见水时间
27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