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 案
1~5.BADAB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 1~5:BDABD 二:综合题 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5.(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分)
(3)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3分)
6~10:ACCCC
11~12:AA
1 / 4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 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2.【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员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该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4.【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5.【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全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2 / 4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天下为公开始于夏朝,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D项错误。故选B. 2.【解析】从材料中姓氏代表着血统,名字代表长幼行辈可以看出,姓氏名字制度是宗法制度下体现血统尊卑地位的一种方式,从姓名中就能看出其身份地位,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名字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B选项不能称为“最主要”的作用;C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或者奴隶地位的对比。 3.【解析】由材料中的“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可知材料是想强调用宗法制来达到目的;由材料中所提到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可以看出该学者是本着宗法制能够加强统治者的统治、使社会安定这一宗旨来说的,故选A.而BCD都是从统治者统治的某一个方面来说的,主旨还是维护统治。
4.【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用的是《周礼》中对军队问题的安排,可以看到天子的军队是最多的,其次是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少的是小诸侯国。这就说明对于军队来说依旧存在等级制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军队无关;B选项错在“仅仅”二字上;C选项错误,宗法制解决的是血缘问题,与军队无关。
6.【解析】本题考查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式微,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两汉中央集权的盛衰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故选A.东汉后期刺史制度已失去监察的职能,故B.C错误;D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可以看出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A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9.【解析】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由于君主的大权独揽和君权唯一性,一旦出现君主的无能、昏庸等不能亲政,常常导致皇帝身边的权臣、外戚、或宦官代替君主决策,掌握大权,因此权臣、宦官乱政,其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决定的。材料中明朝太监乱政,其根源是废除丞相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ABD项都是表面现象或直接原因,不是根源,故排除。故选C.
10.【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大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宋代是大兴文治的,宋代基本国策的改变才是国人们思想观念
3 / 4
变化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1.【解析】注意材料中“惊人地大公无私”等信息,可知材料的观点重在强调科举制的公平性,故选A项。
1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代中央管制三省六部制,宋代负责监察的通判,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明代的废丞相,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A正确。BCD都不能恰当的表达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故选A.
4 /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