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

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5:49:11

4.4.1各生态功能区协调共存的分区域模式

西安的生态化应按不同生态功能区协调共存的分区域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自然生态功能区包括秦岭山区和渭、泾、灞、浐、沣、氵矞、涝、黑等河流下游河段。秦岭山区以自然山水林地生态系统为主体,是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中段。秦岭北麓水资源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主要补给源,连同其他河流下游河段都必须加强保护,实行严格的开发控制。涵养水源是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主要作用,为保证水源安全,要严格控制采矿、旅游等开发的规模和强度。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是西安平原区的地下水源区,禁止新上房地产项目开发,连同台塬丘陵及河流沿岸都要以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治理为主。渭河以南严禁高污染企业进入,沿山一带要严格控制地热资源开发。

城市生态功能区以西安城区为主体,辐射阎良、长安、临潼、高陵、蓝田、户县、周至等卫星城镇。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着力培育旅游、教育、商贸、会展等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控制烟尘和工业废弃物排放,有效进行污水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园林绿化和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噪音、汽车尾气及视觉污染的治理力度。

农业生态功能区包括西安广大平原和台塬、丘陵区,是城乡居民粮、油、畜、禽、肉、蛋、乳、菜、瓜果的主要供给基地。台塬、丘陵区要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实施退耕还林和节水灌溉,进行林、果、粮、草综合开发。平原区要进行点、带、片、网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绿色村镇,发展城郊型现代生态农业。在河流及环境脆弱地带严禁建设工业项目,并限制其他项目的开发强度。

4.4.2生态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地域特色模式

西安的地貌和水系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网状格局,以秦岭北麓浅山丘陵地带、关中平原综合发展地带、渭河干流河谷低洼地带、渭北黄土台塬地带构成东西方向延伸的地貌特征带,以灞、浐、沣、 氵高、 氵矞及黑河等渭河支流构成南北方向的水系特征带。西安的生态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古文化遗址、林带绿地、山水名胜等系统有机交融为一体,形成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建设模式。

古文化遗址保护系统主要包括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池遗址、曲江池遗址和秦始皇陵及众多汉陵等,可通过绿化形成不同的生态化大遗址景观区。

林带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古城墙林带、唐城墙遗址林带、二环绿化带、三环绿化带、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铁路公路沿线林带及沿河林带等,同时包括兴庆宫公园绿地、曲江绿地以及神禾塬、白鹿塬、少陵塬、乐游塬等九塬绿地。 山水名胜系统包括秦岭北麓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大型自然观光游览区和沿渭水干支流形成的许多旅游度假、观光游览区。这些区域的开发建设应突出生态效益,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

4.5西安生态化建设的重点

西安生态化建设以生态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为基本方针。水资源是城市的命脉,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对秦岭山区水源地及诸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下大力气进行台塬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平原区、城市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4.5.1秦岭山区的生态保护

———加大山区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地质灾害预防的工程治理措施,保护自然生态和原始地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山区的森林植被。对山区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山区和台塬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对河流水源地和高海拔山区居民逐步进行搬迁,合理安排扶贫项目,避免对生态脆弱区造成破坏。

———加强秦岭北麓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山区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严禁乱捕滥猎。

———严格控制秦岭北麓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环山路以南25度以上地区停止一切建设开发项目,25度以下地区严禁房地产开发,严禁扩大村镇建设,防止新的生态破坏和污染。

4.5.2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

———要特别加强黑河金盆水库以上饮用水源区的生态保护,严禁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和生产、生活的扰动。同时加大对黑河入渭处湿地的保护力度,逐步恢复其水域面积和生态植被。

———加强诸河流上游植被保护和中下游污染的治理,严格规范河道采沙秩序,禁止破坏性挖沙,按照水文生态科学规律对河流水面进行适度综合整治,加快诸河流河岸的防洪护砌与防护林带建设,逐步恢复西安城市周围河湖水系的良好状态,努力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同时,采取增加库容、境外调水等措施,加快水源工程建设。

———彻底扭转地下水开采利用过度的状况,采取拦、蓄、调、引等措施控制洪水,回补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秦岭北麓沿山一带地热水资源的开发。

———做好泾、渭、灞等河流湿地的保护工作,实施退田还河,扩大水域和湿地生态植被,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逐步恢复泾、渭、灞、浐湿地生态系统和“泾渭分明”的自然人文景观。

———加大渭、浐、灞等河流水系的生态建设和治理力度,建设浐灞河城市段、渭灞 三角洲、浐灞交汇区等水面和各大公园人工湖及三环路水带,加快西安水环境生态工程建设。

4.5.3环境污染的防治治理

———防治水体污染,实施碧水工程。加强山区水源地保护,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项目和扩建有污染的项目;严格监督造纸厂的废水排放,关停小造纸厂,严禁新建高污染的造纸企业;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基本实现城市污水的有组织排放和集中处理。

———防治大气污染,实施蓝天工程。控制建筑工地、交通道路的二次扬尘污染,实施天然气气化和集中供热工程,出租车、中巴车、公交车使用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防治固体污染,实施净化工程。改进市区和卫星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快大型填埋场工程建设;建立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机制;推广农作物秸秆发电技术,改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

———防治其他污染,实施放心工程。防止对粮食、蔬菜等食物的污染,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测;按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污染的防治,加强对电磁、放射、辐射、化学等污染的治理和剧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监管,在人口集中区域,禁止进行产生光污染的作业和从事影响环境的畜禽养殖业。

4.6西安生态化实现的途径

4.6.1城市功能布局生态化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址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城多心的发展模式,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以城乡人口聚居区为结点,以生态林草绿地廊道、斑块为联接的网络系统。疏解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外围区县按各自生态条件、产业特色分担西安市区部分城市功能,与中心市区构成生态、产业密不可分的网络系统。以大西安为核心,促进资源优势整合,与周边城市形成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互补、环境共生和协调发展。

4.6.2城市产业生态化

坚持资源“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重点发展水和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及储存、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生态工业,实施“环境友好企业”计划,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走基地化、园区化、设施化的道路,加强河流、水域、道路、农田林网等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建设。禁止施用有残留和残毒的农药化肥,提倡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旅游、教育、会展、房地产等低能耗、无污染、人性化、知识化的都市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6.3城乡居民生活空间生态化

以大量栽植适宜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树种为主,多植树、兼种草,在市区和小城镇大幅度增加林草绿化覆盖率,扩大公共绿地面积,积极推进社区园林化建设和生态化居民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尽可能减少水泥硬化地面,创造舒适、惬意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带状林草绿地系统,建设均衡分布的乔、灌、草多层立体绿化带,使城市中心绿地与城郊绿地生态系统相连结,形成适合动物与鸟类迁移、繁殖的通道。科学规划与布局城市建筑、园林和林草绿地,大力倡导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倡导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

4.6.4城乡居民观念行为生态化

积极宣传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逐步把生态、环保纳入法制化轨道,促使人们在吃、穿、住、行、用、娱等方面形成环保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

4.6.5创建节水节能型社会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提高中水使用率,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法规制约、公众参与的用水、节水运行机制。农业用水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用水要限制和淘汰高耗水项目,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要依靠调整水价,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积极培育和强化市民的节水意识。通过节水试点城市建设,带动市民对煤、电、油、气、粮等能源与资源厉行节约,大力推广节能设备、节能材料和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4.4.1各生态功能区协调共存的分区域模式 西安的生态化应按不同生态功能区协调共存的分区域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自然生态功能区包括秦岭山区和渭、泾、灞、浐、沣、氵矞、涝、黑等河流下游河段。秦岭山区以自然山水林地生态系统为主体,是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中段。秦岭北麓水资源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主要补给源,连同其他河流下游河段都必须加强保护,实行严格的开发控制。涵养水源是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主要作用,为保证水源安全,要严格控制采矿、旅游等开发的规模和强度。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是西安平原区的地下水源区,禁止新上房地产项目开发,连同台塬丘陵及河流沿岸都要以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治理为主。渭河以南严禁高污染企业进入,沿山一带要严格控制地热资源开发。 城市生态功能区以西安城区为主体,辐射阎良、长安、临潼、高陵、蓝田、户县、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