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
———保护发掘宗教文化资源。古长安是中国古代佛、道及伊斯兰教的集中地、融合地、传播地,保护、发掘、利用西安有益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制定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及地方法规,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对宗教祖庭及庙宇遗址集中的宗教文化带,要确保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对名刹古寺的文化遗址保护用地要从城市规划上予以保证。支持祖庭大寺开展宗教朝觐旅游、文化交流和正常的法事活动。宗教人士也应认真承担起宗教文物保护的责任,维护祖德祖业,不得改建、破坏有文物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并传承高僧大德的灵修造诣和功德情怀,引导信众遵循“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教旨,开展服务于社会的义举善行,保证西安的寺庙宫观成为庄严祥和、净化心灵的场所。
3.4.3改善人居环境和市民生活
———构建方便快捷的公用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现代交通、信息和工程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城市立体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和信息网络等公用服务。注重建设停车场、公厕、城市标识、过街天桥、无障碍通道等便民设施,使居住出行环境更加舒适方便。建设适当数量的步行街,让市民获得在街道上轻松漫步的自在与自由。
———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综合整治。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纪念性标识及景观。对城市纪念物、宣传灯箱、广播橱窗、建筑色调等,进行主题鲜明的策划设计,强化城市个性的视觉系统。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城市容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
———建设居住舒适的安全文明社区。集中连片开发和改造建设高尚住宅小区,搞好学校、商业、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社区普及文明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发展社区经济,拓展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治安,健全社区保障,推进老龄工作,建设新型社区。
———创建安全西安和城市防灾系统。有针对性地做好治安防范控制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着力解决反恐、恶性暴力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疫、灾难救护、意外伤害救援、重大自然灾害等防护体系,不断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制定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及时、处置有力的机制,确保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
———改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城镇居民的居住面积,将自来水、天然气等管网延伸至小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免费开放公益性的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城郊型绿色特色农业,建设优质无公害粮、果、菜、肉、奶、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大对食品有害添加的打击、治理力度,确保市民的食品安全。
提高城乡医疗卫生和健康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利。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切实关心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认真贯彻执行《西安市妇女发展规划》和《西安市儿童发展规划》,为妇女的进步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服
务。关注妇女的生命健康和精神健康,反对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开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关爱儿童,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培养有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儿童。结合西安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的趋势,围绕老年人的养老、保健、文娱、再学习等需要,要健全保障体系,提供社会化的服务,鼓励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养老院建设,倡导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关怀帮助城乡的弱势群体。将人文关怀送到城乡的每个角落,继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帮困的投入,发展慈善事业,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向下岗失业工人、农村无劳动能力、残疾人、孤寡老人及子女等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完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保障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完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使西安成为善待外来人口的温暖之城。
3.4.4建设人文化政府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建设人文化政府是西安人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题中要义,也是西安社会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认真遵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通过廉洁高效、勤政爱民、文明执法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树立人文化政府的形象;建立自律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使各级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观。
———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决策机制,制定刚性的决策咨询、论证程序,并探索委托社会研究机构的咨询研究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决策,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掌握真实情况,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智囊和参谋作用,健全政府专家咨询系统和民意征询系统,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确立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由权力导向型向规则导向型转变,严格按照法律授权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坚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制定公开透明、便捷合理的操作程序,切实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职能和水平,为西安营造最适宜生活、创业、学习、旅游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生态化———西安发展的美好前景
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西安,再现秀美山川,是我们急迫而长远的任务。
4.1生态化的内涵
生态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是继工业化发展模式之后,人类对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化发展模式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历史性重大转折的里程碑。
生态化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区形式,不仅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而且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化城市建设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尚事业,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因而生态化建设对城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西安提出生态化发展理念,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
4.2西安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4.2.1自然环境的相对优势
西安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稍冷少雨。西安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主体南部边缘,城市区位于渭河冲积平原一、二、三级阶地上,秦岭群峰横亘于南,泾渭河谷蜿蜒于北,川塬相接,八水环绕。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我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秦岭也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气候的天然分界,是西安的巨大生态水库。从西安平原区到秦岭山区,年降雨量由600mm逐渐增为900mm。西安的这些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明显优于西北地区其他城市。西安自古以来森林茂密,水量丰沛,气候湿润,有最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安地区从六千年前半坡人时期的亚热带环境逐渐过渡到现在的暖温带环境以来,按近千年来一直持续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相应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西安地区自然环境应该为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森林环境和森林草原环境,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这一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化建设提供的条件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4.2.2生态区域的基本状况
西安地区生态环境由不同的生态区域构成,即秦岭、骊山山地生态区,台塬、丘陵生态区,平原生态区,城市生态区和湿地生态区。平原区和城市区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平原区逆温层的存在使黄土飘尘对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西安地区大多数河流发源于秦岭北坡和骊山丘陵,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6亿立方米。平原区人工栽培植被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山区植被种类丰富,区系古老,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有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类型。森林覆盖率达38%。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和临潼等县区南部的秦岭山区。
4.2.3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变迁,西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因人口负载加重和人类活动加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西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山地、台塬、丘陵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由于长期以来乱砍滥伐和毁林垦荒,秦岭浅山及塬坡地带林相破败,水源涵养地自然调蓄能力降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地表水开发利用不足。西安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2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则达82%。西安属资源型缺水城市,但长期以来用水粗放,污水处理回收使用率偏低,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尚未普遍化,未真正
从法规约束和价格调节方面形成节水机制。
———河流水系污染严重。西安境内有较大的河流40多条,其中中度至严重污染的超过总数的一半,地下水中度以上污染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泾、渭、灞湿地面积缩小,水体污染和泥沙淤积,生态功能严重受损。水利设施大多数超过使用年限,渗漏严重,灌溉面积逐年萎缩;城市污水处理、排水管网设施建设滞后。
———受黄土高原自然飘尘和二次扬尘等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垃圾的收集、堆放、输送、处理手段落后,给城市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4.3西安生态化建设的目标
4.3.1生态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西安的生态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均衡发展的原则;城市功能分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特色的原则。在具体的生态化建设举措中,必须按照西安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分区分片进行植被和水环境重建,因地制宜地实施林、草、农、灌、水建设,努力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要尽可能将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处理好植被、水环境重建与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
4.3.2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生态城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均衡性、区域性的要求,结合西安山、塬、河、田、城各区域环境特点,通过系统持久的建设,使西安生态环境逐步达到自然、清洁、安全、协调、舒适、优美,逐步建立起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创建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争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最终把西安建设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富裕,又兼备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等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
———恢复秦岭中高山区和浅山区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构建西安生态安全屏障;山区小流域和台塬、丘陵生态区重点地段全面实施林草植被覆盖,一般台塬、丘陵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平原区形成点、带、片、网相结合的绿化林、经济林和防护林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
———河流水系污染得到普遍治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普遍达标,市内水体达到Ⅲ类;全市普遍采取节水措施,达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工业废水基本全部达标排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城市空气质量到2010年好于或达到二级标准282天/年以上;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城市气化率达到10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0%。
4.4西安生态化建设的模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