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
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项目运营,整体开发。对城区桥梁、隧道、管廊等有明确收费对象、可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投资者或经营者,实现市场化运作;对城市管网和某些特殊性设施的养护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降低公共财政支出;对能推向市场营运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采取特许经营、租赁经营、托管经营、授权经营以及转让部分股权等途径,扩大和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推进和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将城市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和养护管理进行有效剥离。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实行特许经营,其经营所得统一缴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公用设施建设。对城市户外广告标牌等经营权,实行公开竞标拍卖出让。
2.4.4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态和市场空间形态
在产业布局方面,形成“四区一基地”的格局,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渭生态区、阎良航空科技基地。在市场空间形态调整方面,围绕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分四个层次展开:一是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构想,加快“西咸一体化”的步伐;二是以“一线两带”建设为契机,针对关中城市群中每个城市的产业优势、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统一规划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形成包括周边县城在内的一个资源余缺调剂、信息多方共享、产业优势互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中城市群;三是加强与陕南三市及陕北两市的合作,辐射和带动全省的城市化建设;四是加强与黄河上中游地区省会城市的交通、商贸、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市场互动。
第三章人文化———西安发展的价值追求
人文化是“四化”的核心,是西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目的,为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提供价值标准、精神动力和智能支撑。
3.1人文化的内涵
人文化,简要地说就是文明化、人性化,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需要,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在人类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扩展建设中,对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往往导致人的异化和人本价值目标的缺失。西安在城市这一中观层面提出人文化发展理念,旨在通过繁荣社会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延续古都文脉、构筑都市文明、营造和谐社会、构建人本政府,在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文化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城市的管理、建设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依靠人的原则,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
3.2西安人文资源的特征
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周秦汉唐等王朝的国都,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地和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恢宏的都城气度,也有刚健尚勇的近代革命传统,领先发展的科研、教育、旅游和文化,整体上显现出源头性与多
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文化特征。在关中和古长安这片厚土之上,中国的先祖、先哲、先圣、先贤们曾经创造过旷世伟业,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众多的文化英雄和仁人志士传承着中华民族弘毅之志、创造之魂。西安地域文化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依凭,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其刚健有为、开放包容、德义日新、天人和谐的文化传统,是务必传承传播、发扬光大的人文精神。
3.3西安人文化的目标
———重塑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综合体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品位的深层根据,西安要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西安人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千年古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人文之都。
———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之基,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西安作为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历史时期,要特别注重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市民树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责权对等、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完善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既包括城市形态和形象等外在结构,也包括城市动力和精神等内在结构。西安将遵循以人为本、承古开新的指导思想,持续促进城市结构的提升和转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安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持文化个性,按照“古都仪象、现代气息”的城市风格要求,营造景观大气典雅、产业先进合理、居民诗意栖居、发展富有创意的大格局,使西安成为诗意、时尚之城。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理解宽容的和谐社会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要求和体现。在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化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和谐西安,必须认真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富有与贫困、强势与弱势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协调,提倡理解、宽容与互助。构筑不同职业、阶层、团体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拓宽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倡导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法制保障,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使西安成为安定、祥和之城。
3.4西安人文化建设的任务
3.4.1发展有西安特色的先进文化
———创建学习型城市。强化“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的理念。引导市民把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改变命运的观念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行为,使学习成为城市的风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从而提升西安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全面实施《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的学习教育体系,优化整合西安的科教资源,建立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健全覆盖全社会、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形成完整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为西安的发展储备不竭的智能资本。
———培育现代都市文明。现代大都市既是社会问题的丛生地,又是现代文明的策源地,培育现代都市文明是每个城市恒久的课题。培育现代都市文明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制度设计、行政管理中体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人本关怀、人权保护、生态文明、科学精神、民主法制等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层面得以体现。
现代都市文明的培育是一个人与环境互为条件、相互改造的过程,要从建设文明优美的城市环境入手,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情怀和现代文明气质的西安人。在世界性异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要加强对伪科学、封建迷信及淫秽低级情调的抵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四有”新人。着力打造有西安特色的休闲文化产品体系,从产业发展和人文价值构建的双重角度规划城市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使之成为西安现代都市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增强城市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城市提升格调、保持特色、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内存根据。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积累更新能力、展现转化能力、综合及原创能力。西安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西安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中的历史责任。西安将围绕古代盛世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现代科教文化、本土文学艺术等四大文化主题进行系列化的挖掘拓展和再创造,以期形成城市文化大品牌。政府将从宽松政策营造、文化产业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筹措、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提供体制保证。最关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学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队伍,形成强大的文化阵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广泛的文化艺术影响,赢得话语权。
3.4.2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健全古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法规。西安保留着从史前文明到近代文明的丰富文化遗存,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对古都的文物、文脉、文化进行综合性的系统保护是西安的历史责任。按照“大西安”的框架,对古城及周边历史环境进行规划保护,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中历史文化保护带,同时,对渭北古陵墓保护带和西安城南自然和人文保护带进行规划控制,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及城市规划,进一步健全有关古城池保护、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保护、非物质类文化遗存保护的地方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保护千年古都独特的神韵和风貌。古都西安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遗存迭压最厚重、古代城池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要按其性质和
特点划定区域,制定不同的保护办法,以期永续利用,使古城成为世世代代西安人、中国人乃至人类追思的凭借与感情的寄托。
对西周丰镐城、秦阿房宫、西汉长安城、唐代大明宫等大遗址及历代帝王陵墓实行严格保护,在控制性保护区内,严禁挖塘取土和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在相对保护区,可根据城市规划进行与文化主题及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主题园区,探索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的途径。
对隋唐长安城,要保持其棋盘式的格局,显示其圈层型的结构,保持唐城重要的中轴线及对景建筑。抓紧制定西安古城(唐皇城)复兴计划,加快老城区行政中心外迁,通过减房、减车、减人口的方法为逐步恢复和再现古都风貌创造条件。加强历史考证,准确历史遗址定位,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历史景点标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街区复原等多种方式,综合融会、延续历史文脉,再现盛唐仪象及明清风貌,保存近现代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和历史纪念物,并通过人大立法加以确认和保证。要切实搞好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和系统保护,依托顺城巷及相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恢复古城街、巷、院、铺的肌理,从器物、行为、习俗惯制、观念信仰等层面,逐渐恢复历史人文景观体系,把整个西安建成一座保存、延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城市。
———发掘城市隐性文化资源。西安是中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古代都城,有着得天独厚的隐性文化资源,对此进行梳理研究和应用开发,使其显性化、生动化,是西安文化保护开发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历史事件、名人趣事、历史地名、典故传说、城乡庙会、传统行业、民间信仰、节令传统等要分类整理,以不同的媒介和载体予以保存或展现;对于戏剧艺术、传统工艺、古曲古乐、广场艺术、曲艺表演、民间游戏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要加大抢救保护力度,并纳入旅游和文化产业中予以扶持、展演,通过实现其经济价值而得以存留和发展。另外,要对歌咏长安的数千首唐诗予以充分应用,形成“唐诗长安”的特有景观。
———完善古城历史文化展现系统。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命,要建立并提升古城文化的标识体系和解说体系,针对各类显性、隐性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字、音乐、色彩等多种媒介,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符合现代人感知和审美偏好的传统文化展现系统。要提高文物、旅游、文博景点的创意设计水平,着力“活化”传统文化,使之更具参与性、可读性。开拓专题博物馆、国际学术交流、巡游巡展、主题演出、音像资料、网页宣传、文物旅游商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在历史街区和城市重要文脉区,要构建有较大文化含量和西安特色的视觉系统,形成“长安之旅,寻根之游”的氛围,充分实现西安历史文化的综合价值。
———启动民俗文化保护工程。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各种民俗在其原生地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西安作为大都市要担负起抢救、保护、延续城内及周边地区民俗的历史责任,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要抓紧对秦腔艺术、关中民居、关中女红、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泥塑彩绘、剪纸皮影、社火锣鼓、节令游娱、地方小吃、方言歌谣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展演,兴建专题民俗博物馆。启动“草根运动”和民俗文化利用的“一村一品”工程,指导城乡居民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自觉保护,帮助恢复一批工艺作坊、特色刺绣、传统文娱、民间玩具和地方餐饮等,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