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1:24:08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a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29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30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主备人:鲁江 时间:2007、8、14 编号:5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1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教学后记:

《东海之大乐》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

32

搜索更多关于: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a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