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9:26:17

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二、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三、探究研讨: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四、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见课下注释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21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教学过程

一、1、【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译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二、思考问题: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教学后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

22

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a)(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a)(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23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教学后记: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a)(5)徵招(zhǐ sháo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24

搜索更多关于: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