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版)《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
2.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1.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二、巩固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 D.而绝江河(横渡) ...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用心一也 D.范增数目项王 ..4.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5.下列各句中“而”与《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蟹六跪而二螯 ..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7.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比”)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
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8.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10.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1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第三课时
(二)拓展阅读
12.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 传 其 道 于 后 世 是 故 书 之 竹 帛 镂 之 金 石 传 遗 后 世 子 孙欲 后 世 子 孙 法 之 也 今 闻 先 王 之 遗 而 不 为 是 废 先 王 之 传 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
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⑷题。
①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
6
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rú)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节选自《荀子·劝学》)
⑴用斜线“/”给下列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⑵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
⑶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⑴—⑷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
7
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ì):腐尸。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⑶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⑷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昔 吾 先 君 桓 公 出 游 睹 饥 者 与 之 食 睹 疾 者 与 之 财
⑸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答案】
(一)基础检测
1.C(“须臾”为“片刻”的意思。)
2.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运的工具,用箕畚。)
3.D(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 4.B(例句中的“者”为“……的原因”,而A、C两项均为“……的人”,D项为助词,与“昔”构成一个时间概念。)
5.B(A项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以不译出来。B项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可译作“地”。C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D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