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对应水化物合或最高价氧化物 酸性强弱 结 论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Si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其他周期元素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通过大量事实,我们归纳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即元素周期律。
补充强调: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这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当堂反馈
1.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 B.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C.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D.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2.下列各组制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中,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 A.6和18 B.16和8 C.12和9 D.11和16
3.元素气态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使之成为+1价阳离子所需要提供的能量叫做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 A.S B.Na C.P D.Cl
4.下列关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O、F、N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增大
C.Na、Mg、A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D.Li、Na、K金属性依次增强
--5.有A、B、C、D四种非金属元素,A、B原子在反应中各结合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且B的还原性小于A;氢化物稳定性HD A. A、B、C、D B.B、A、C、D C.A、B、D、C D.B、A、D、C ----6.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为Cl、Br、I),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氨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 --- - - - -- - - A. Br Cl I B. Br ICl C. Br Cl D. ClIBr 7.X、Y是元素周期表VII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原子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可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8.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 1molA从酸中置换出氢离子生成的氢气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的氢气多 D.常温时,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 科学评价 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大量事实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 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 八、作业布置:同步作业第二节 基础平台(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主备人:李超 辅备人:傅晓涛、徐冬梅、陈丽、凌春红、吴兰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导 激发欲望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第二环节:组内合作 自学讨论 问题展示: 1.请同学们打开元素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色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些元素? 2.根据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思考:(1)哪种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位于周期表中什么位置?(2)哪种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位于周期表中什么位置? 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4.分析1-20号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 5.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有什么用途? 第三环节:班内交流 确定难点 小组代表上台发言,黑板展示: 1. 2. 3. 4. 5. 绿色表示非金属元素、浅绿色表示金属元素。 元素金属性最强的是Cs,位于周期表的左下方;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用途: (1)预测新元素。 (2)寻找半导体材料。 (3)合成新农药。 (4)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 (5)进行“位、构、性”的推导。 第四环节:点拨精讲 解难释疑 讲解: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与此相似;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与此相似。所以元素金属性最强的应为Cs,位于周期表左下方,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1】(2004江苏)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化合价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前面也学习了同周期元素化合价随原子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那么,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2. 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思考:请同学们写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化学式,并标出锂、钠、钾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分析: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补充:价电子数:元素外层电子数,一般指最外层电子,有时还包括次外层电子,对于主族元素而言,价电子数就是最外层电子数。 思考:分析1-20号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 分析: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讲解:因为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等于是该元素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时所需要得到的电子,所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例2】:氧化还原反应中除了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外,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在一定 n--条件下,RO3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RO3+6I+6H=R+3I2+3H2O(R为主族元素)则: n-(1)RO3中R的化合价为 ,n值为 。 (2)R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当堂反馈 1.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Z,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Z+2 B.Z+4 C.Z+8 D.Z+18 2.已知元素砷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B.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主族元素 C.砷原子的第3电子层含有18个电子 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 -3.某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阴离子的符号是RO3,则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R B.H2R C.RH3 D.RH4 4.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下列关于铍性质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铍能与强酸或强碱起反应 B.氢氧化铍不溶于水 C.氧化铍的化学式是Be2O3 D.铍的金属性比镁强 5.下列叙述中的非金属元素,其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A.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单质在常温下是液态的元素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6.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做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所属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指IA族的所有元素 8.已知铍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小于硼的原子半径 B.铍与等浓度盐酸反应比镁剧烈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D.单质铍能与冷水反应生成氢气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 科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有多么巨大的指导作用。 六、板书设计: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位构性的推导 位 构 性 性 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即:|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应用——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对探究性问题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然后由教师进行点拨或总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学到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作业布置:同步作业第二节 基础平台(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