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省市重庆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练习题内部题(东北师大版)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15.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是()。
A.标准化测验 B.客观性测验 C.问题情境测验 D.论文式测验 1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7.然后测验标准中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8.()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19.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授课制 20.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是()。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画》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22.教育史上,下列那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设计教学法 23.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8世纪初 D.19世纪初 24.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 C.帕克赫斯特 D.克伯屈 25.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26.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 A.教学策阅略 B.教学过程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设计
27.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28.“道尔顿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A.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教学 B.教师辅导学生个别教学
C.将教学活动分为大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
D.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 29.下列选项中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0.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
A.唐代 B.宋代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后
31.现代我国学校的教学以()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授课 B.个别辅导 C.班级授课 D.讲座
32.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33.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A.内容型策略 B.方法型策略 C.形式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3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A.综合性、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B.科学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C.全面性、适用性与科学性 D.基础性、系统性与艺术性 二.多项选择题
1.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 )。
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 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外部分组的有( )。
A.按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目标进行分组 B.兴趣分组
C.能力分组 D.科学能力分组 E.班内分组 3.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 )等四种主要类型。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4.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内容包括( )。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课外辅导 D.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三.简答题
1.教师应如何备课?
2.简述要上好一节课的具体要求。
3.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4.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哪些要求?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7.教师编定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8.简述个别教学法。
9.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2.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她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3.某大学化学系的高才生,分配到一中学教初中化学,他每节课尽心讲授,渴望将其化学才智传给学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埋怨教师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教师责备学生太笨,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回报。 试以教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4.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有的答案来解决,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
第九章 德 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其不具备以下哪个属性( )。 A.社会性 B.继承性 C.特殊性 D阶级性
2. 我国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 A.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以及文化素质
B.道德行为、文化素质以及个人素质和能力 C.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以及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 D.道德行为、文化素质和个人能力
3.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德育目标的要求属于( )。
A.初中阶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B.高中阶段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C.高中阶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D.初中阶段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 )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5.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 )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6.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德育中的(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伦理教育 7.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8. 在学生品德结果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应为 9.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 )。 A.要遵守顺序性 B.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C.可以具有多开端 D.不能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11. 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13. 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辩能力,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5.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