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绝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7. 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8.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7.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⑤
④②
③
8. 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南京市】
古诗文阅读。“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很少。②未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名: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4. 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 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 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 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 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5. 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6. 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1)__________”“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⑦
④
②
③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2)属于______,因为______ 【答案】
4. A 5. 示例: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5. 6.(1). (1)用实心办实功 (2). (2)骚人赏 (3). 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苏州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5. 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 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5. 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②
①
②
③
6. 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7. 两者都是诗人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9.赠 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扬州市】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徐州市】 6.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C.正确;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故选C。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