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全)
27.脂砚斋之后,盛行于红学领域的还有多种红楼梦评点,如护花主人王希廉的《红楼梦总评》、《红楼梦批序》,太平闲人张新之的《妙复轩评石头记》,大某山民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桐花凤阁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等等。 28.谈谈王希廉、姚燮、张新之三者对于《红楼梦》的主要观点?
王希廉(护花主人):他认为作品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并且尊薛抑林;
张新之(太平闲人):他认为《红楼梦》乃“演性理之书”,“祖《大学》而宗《中庸》”;
姚 燮(大某山民):他对《红楼梦》的批评重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上,较少总体的概括。对于全书的主旨,他通过自己在阅读时的审美体验,也体会到了“兴衰”、“真假”、“空幻”的纲领。他对于薛宝钗及其家人是很反感的。 宝钗、黛玉之争其实主要是审美角度不同造成的。尊薛抑林的评点家多是从传统的闺范着眼,而扬林贬薛的评点家则多是基于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二者都有非此即彼的偏狭之处。
29.早期红学的索隐派研究主要是以猜测的方法来揣度《红楼梦》的本事,最详尽的一篇记载是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提出了张侯家事说,但影响不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明珠家事说?。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五引徐柳泉的话,认为“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明珠家事”。清末民初,持“明珠家事说”的学者才开始以引申和推演的方法进行索隐研究,如钱静方的《红楼梦考》等。
30.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红学专著,写的是清世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论点。 31.蔡元培对于《红楼梦》的观点?
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在清末民初的索隐三派中影响最大,论断及研究方法都带有系统性,这与作者受到的西方美学教育不无关系。在此书中,蔡元培提出《红楼梦》是关乎政治的,并赞同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的看法。蔡元培由自己的基本观点出发,进一步推论,认为“贾府即伪朝(指清朝)”。在其看来,书中少女都是影射当时的“名士”。所以,蔡元培把《红楼梦》定性为政治小说。 32.在邓狂言《红楼梦释真》中,作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明清兴亡史?。曹雪芹增删5次,是指清代“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朝史”。
33.胡适《红楼梦考证》,发现了大量曹雪芹的生平资料,落实了作者问题,还找到了著有脂砚斋批语的早期抄本,最终证明《红楼梦》是以作者身世经历为底本的文学作品。
34.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之后,索隐派红学发展趋势上已经进入衰竭时期。
35.索隐派在大陆上虽基本消失,但是在海外却得到复活。其间,代表作品有:杜世杰的《红楼梦原理》、赵同的《红楼梦猜》、李知其的《红楼梦谜》等。 36.考证派主要集中哪几方面的问题对《红楼梦》进行研究?
第一,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生平家世的研究。这一类研究被称为“曹学”;
第二,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包括分析各版本间的源流、异同以及何种版本最接近原著风貌。这一类研究被称为“版本学”;
第三,对脂本系统、脂砚斋评语的研究。这一类研究被称为“脂学”; 第四,根据脂批或其他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情节的探索。这一类研究被称为“探佚学”;
第五,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
37.对《红楼梦》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胡适。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本书中胡适以“作者之生平”这个问题为突破口,运用传统的治经学、史学的考证方法,考证出曹雪芹的生平与曹家盛衰的历史,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这就是最早由胡适提出的、后来非常著名的?自传说”。 38.胡适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
第二,胡适从版本方面考定《红楼梦》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他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
第三,胡适用治经学、史学的态度来治小说《红楼梦》,把考证的方法运用于小说《红楼梦》的研究,从而继评点派和索隐派之后,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
39.谈谈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的作用?
胡适的这种考证研究不仅为《红楼梦》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疑案,扫清了《红楼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障碍,而且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一流学者跻身于小说《红楼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领域,他们中的一些学者甚至为此贡献了自己毕生的才学和精力。考证法增加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含量和学术价值,增强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吸引力,提升了小说《红楼梦》实际的学术地位。 40.谈谈俞平伯对小说《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俞平伯“受了胡适的影响,并在胡适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推向纵深。他从作者和背景的研究转移到文本的研究,他从历史的眼光转变为文学的眼光”。而且,“可贵的是他以鉴赏为基础构建出一套评价原则和系统,使得他的评价具有了学术的品格。”因此,“从学术上看,胡适是‘新红学’的开山者,俞平伯则是完成者。” 41.晚年的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历史给予了怎样言简意赅的概括? “红学之为诨名抑含实义,有关于此书性质之认识。早岁流行,原不过纷纷谈论,即偶形诸笔墨固无所谓学也。及清末民初,王、蔡、胡三君,俱以师儒之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另外,他还说:“既关于史迹探之索之考辨之也宜,即称之为学亦无忝焉。所谓中含实义也。”这几句,把百年的红学历史做了个全局性的梳理,其议论的精辟透彻也是显而易见的。
42.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作用有哪些?
首先,他指出“红学”从带有戏谑成分的称呼发展演变为一门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门类之一客观过程。
其次,他把红学研究的重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王国维代表的批评派,二是蔡元培代表的索隐派,三是胡适代表的考证派。
43.周汝昌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红楼梦新证》是对曹雪芹家世生平资料搜罗最为齐备、考证最为细致的著作,其考证重点在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对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脂批问题、文物问题等,他都有创见。 44.吴恩裕的《曹雪芹丛考》以搜求曹雪芹本人的生平事迹见长,而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与《红楼梦探源外编》则主要研究《红楼梦》的版本与成书过程。 45.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的《教育丛书》(第八至十三期)杂志刊载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第二年此文收入《静安文集》。
46.谈谈王国维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第一,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最大的贡献是运用美学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即第一次将西方美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衡定《红楼梦》艺术价值的人。”
第二,王国维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作为他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基础。 第三,王国维明确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正是描写了第三种悲剧,从而深刻揭示出《红楼梦》悲剧艺术的伟大。
47.吴宓的《红楼梦新谈》直接援引西方小说理论,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解释《红楼梦》悲剧,又用西方著名的文学人物来比照《红楼梦》人物。他还提出了“现实世界——理性世界——艺术世界”的结构来解释《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48.佩之的《红楼梦新评》用西方社会学来解说《红楼梦》,认为《红楼梦》应当是一部社会小说。
49.陈独秀的《红楼梦新叙》不认同上述几位学者的意见。 50.陈觉玄的《红楼梦试论》在论文中提出了?四大家族?的说法。
51.1949年新中国成立,《红楼梦》也进入了它的普及期。一方面是有些专家继续他们的书斋研究,一方面是毛泽东“《红楼梦》要读五遍”的提倡,也出现了一大批业余红学家,产生了现实主义的红学。
52.1954年,红学大讨论,李希凡和蓝翎是发难者。他们提出贾宝玉是新人形象。何其芳撰写长文《论红楼梦》进行诘难,认为“用市民说来解释清初的思想家和《红楼梦》,其实也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表现。”
53.1961年,沈从文撰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红楼梦》中的一条关于器物的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54.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粟编辑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的《红楼梦卷》(两卷本)。
55.1980年朱一玄编辑了《红楼梦资料汇编》,辑录了康熙至“五四”之间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包括作者编、版本编、评论编和影响编四个部分。
56.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合编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57.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梦溪编辑的《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三卷本)。
58.顾平旦的《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等书为查阅《红楼梦》研究的有关资料提供了检索的便利。
59.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创刊了《红楼梦学刊》,发表在上面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红楼梦》研究的最新成果。
60.胡文彬、周雷曾先后编选了《海外红学论集》、《台湾红学文选》、《香港红学论文选》。 61.进入20世纪80年代,红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觉的学术史时期。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成果有郭豫适的《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和《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提出了“应当重视红学史的研究工作”的倡议,并得到响应。例如,韩进康《红学史稿》、白盾主编的《红楼梦研究史论》、朱淡文《红楼梦论源》、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等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