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
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NO?2NaOH?2NaNO?HO222
五、稀硝酸生产工艺流程
稀硝酸生产流程,按操作压力不同分为常压法、加压法及综合法三种。从降低氨耗、提高氨利用率来看,综合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特点是常压氧化、加压吸收,产品酸浓度47~53%,吸收效率高达98%。下图为综合法生产稀硝酸的典型工艺流程。
第三节 浓硝酸的生产
氨为原料直接合成浓硝酸,须先制得液态N2O4,将其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加压通入氧气,按下列反应式合成浓硝酸。
2 N2O4(l)?O2(g)?H2O(l)?4HNO3(l)?78.83kJ/mol工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NH3的接触氧化;
(2) 氮氧化物气体的冷却和过量水的排出;
(3) NO的氧化;分两步进行。首先用空气氧化,使氧化度达到90~93%,然后用98%浓硝酸进一步氧化: NO?HNO3?NO2?H2O(4) 冷凝生成液态 N2O4,在常压下冷却到21.15℃冷凝成米黄色的液体,到10℃时变为淡黄色液体。
(5) N2O4合成硝酸。
本课小结:本章主要讲授了氨氧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及动力学,反应用催化剂及工艺条件;
一氧化氮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氮氧化物吸收工艺条件的选择及氮氧化物尾气处理。
§6 第六章 氮肥的生产
文档
教学目的:掌握尿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尿素合成反应原理;尿素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氨
与硝酸中和制造硝铵的基本原理及中和工艺条件的选择。
教学重点:尿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尿素合成反应原理;尿素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 教学难点:氨与硝酸中和制造硝铵的基本原理及中和工艺条件的选择。 新课内容:
第一节 尿素生产工艺
一、尿素的性质
1.尿素(Urea ),碳酰二氨,CO(NH2)2 . 2.易水解,60℃ 以上。
3.弱碱性,与酸性肥料制成复合肥料。
4.加热异构化,高温缩合,用在有机合成工业中。
尿素最重要的用途是作肥料,含氮量46%以上。尿素实际上是在土壤中转变成碳酸铵后水解及硝化被植物吸收的。
二、尿素的生产方法
氨与CO2直接合成尿素:2NH3+ CO2=CO(NH2)+H2O 三、尿素的合成原理 (一)合成反应 1.甲铵生成反应
2NH3(l)+ CO2(g)=NH4COONH2(l) 2.甲铵脱水反应
NH4COONH2(l) =CO(NH2) (l) +H2O (l) 微吸热可逆反应; 速度较慢,为控速步鄹; 转化率50-70%。
反应体系为5组分多相平衡体系,除化学平衡外,还有气液平衡: NH3(g)=NH3(aq) CO2(g)=CO2(aq) H2O(g)=H2O(aq) 反应所需设备:
水溶液全循环法:在一个合成塔中完成; 气提法:分别在甲氨冷凝器和尿素合成塔中进行。 (二)化学平衡
气液相的多组分混合平衡体系。 1.平衡转化率
H1=28.45kJ/mol H1=-86.93kJ/mol
强放热可逆反应;低温液相中转化率很大,反应很快;加压,反应很快。
尿素转化率?转化为尿素的CO2量原料中CO2总量文档尿素质量%尿素质量%?1.365CO2质量%
2.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多组分多相的混合体系,偏离理想溶液;无法用平衡常数及方程计算; 简化法:佛里扎克法,马罗维克法。 (三)工艺条件的选择 1.温度
对于转化率,有极值温度,190-200 ℃;设备腐蚀极限温度, 185-200 ℃;不高于气液平衡温度;综上考虑,略高于转化率极值温度。
2.氨碳比L
(1)氨过量有利与转化率, CO2过量对转化率无影响;(2)提高氨含量的有利之处: A.提高转化率;B.加快反应速度,减小设备腐蚀;C.抑制有害副反应;D.维持合成塔自热平衡,防止超温;
(3)氨氮比L的一般取值:水溶液全循环法:L在4左右;气提法:2.8-2.9。 3.水碳比W
(1)水的来源:反应生成水,循环水;(2)水碳比W增大,降低转化率;(3) W对转化率的影响与L有关 L≦5.65 ,不利影响较小; L≧5.65 ,危害较大。(4) W增大可增大反应速度,但利小弊多。
4.压力
压力高于塔顶组成和温度对应的气液平衡压力,保持液相,有利于转化率提高;有惰性气体时,压力略高于平衡压力 。 四、尿素合成的工艺流程 (一)水溶液法
(二)气提法
文档
第二节 硝酸铵的生产
一、硝酸氨的生产方法 1.中和法
氨气或含氨气体与60%的稀硝酸反应 2.转化法 (1)气态转化法
Ca(NO3)2+CO2+2NH3+H2O=2NH4NO3+ Ca(CO3)2 (2)液态转化法
Ca(NO3)2+(NH3) 2CO3+H2O=2NH4NO3+ Ca(CO3)2 滤液蒸发即可得硝酸氨。 二、氨与硝酸中和制硝酸氨 (一)基本原理 1.反应
NH3(g)+ HNO3(L)=NH4NO3
强放热反应:中和热=反应热+稀释热+溶解热. 中和热可蒸发水分,得到硝氨的浓溶液或熔融液。 2.流程分类
(1)多段流程:先得稀硝氨溶液,后蒸发。 (2)一段流程:利用中和热得硝氨熔融液。 加压,0.2-0.5MPa,国外常用;常压,国内常用。 3.反应动力学
氨在液相中的扩散为控速步,反应宜在液相进行。 (二)工艺条件
原则:氨损失最小,充分利用中和热 1.压力
文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