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13:17:32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固始县、浚县为例

邓舒仁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摘要: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贫穷等困扰着产粮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本文以深入河南固始县和浚县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指出粮食和劳动力资源是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优势;制度及体制上的缺陷和资本短缺等是重要制约因素,外部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产粮大县可以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争取外部更大的政策扶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关键词: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强县战略

目前我国有近800个产粮大县,这800个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它们提供的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80%以上。历史上,产粮大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如今产粮大县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如何发展产粮大县县域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8月份我跟随调研组深入到河南固始县和浚县调研,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获得了许多宝贵材料。

一、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 县域经济发展落后。

产粮大县由于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就固始县而言:一是经济总量最近几年虽有较大增长,但人均水平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15.6亿元,人均GDP仅为7048.78元,远远低于全省16060元的平均人均GDP;浚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69.5亿元,人均GDP 1035.76元,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始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浚县是省级贫困县,可见产粮大县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 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产粮大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2007年固始县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37.8:32.6:29.6,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第二产业优势不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技术含量低;第三产业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工业是该县国民经济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工业“短腿”现象比较突出。在企业结构上,重点工业企业虽然达到104家,但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8,在重点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仅为6家,重点工业企业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在产业结构上,砖瓦、粮油、木材、水暖加工等原材料产业、初级加工产业比重较大,占整个工业企业数量的80%以上,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始终在10%以下徘徊;产品结构上,企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对县域经济的的贡献上看,近年来,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5%左右,2007年也仅达到27%,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3、 经济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中。 目前,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落后的循环中,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比较明显,地区发展差异日益扩大。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的循环大致如图1:

图1

这个循环如果要通过内部发展力量来打破,显得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外力,如国家加大对产粮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政能力;加大对产粮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产粮地区信贷支持力度等。

4、 县级财政窘迫。

“产粮大县、财政要饭”很形象地形容了产粮大县县级政府财政的状况,产粮大县县级财政资金大部分来源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可用财力十分有限。2007年,固始县财政收入为2.89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76.21元,远远低于河南省800多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2007年全县财政支出高达13.2亿元,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支出,其中仅教育一项支出就达4亿多元,县级财政收入还不够支付教师工资,巨大的财政收支缺口由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县级政府财政成了不折不扣的“要饭财政”。浚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也只有201.19元,可以说产粮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县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十分有限。

二、 产粮大县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分析 1、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优势

(1)粮食。产粮大县的最大优势就是粮食产量高。如固始县2006年粮食产粮为8.9亿公斤,2007年更是达到11.5亿公斤,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浚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47.4万亩,2006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0万吨,达到65.8万吨,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68.3万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夏粮总产达到39.3万吨,单产480.6公斤,最高单产达到681公斤。产粮大县对粮食加工业具有明显的原材料优势。 (2)劳动力。产粮大县一般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如固始县总人口164万,通过外出务工转移剩余劳动力50万人,是河南省的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劳务输出试点县。浚县人口67.1万人,劳动力人口40.5万人,2007年输出劳动力16.2万人。可见劳动力丰富是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在粮食生产力很低的时候,粮食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然而随着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如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等,很多农村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这些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 5、 影响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1)制度和体制。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和体制环境。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第一、县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弱化,财权和事权不平衡。调控地方经济的能力大部分上收,不能很好履行经济监管、市场调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对经济的调控缺乏有效的手段,基本上都是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第二、财政收支体系,目前大部分产粮大县的县级财政都是 “要饭财政”,产粮大县县级财政运转困难,乡镇存在严重的债务负担,调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弱化。第三、农村金融体制。县级金融分支机构的自主权很小,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县域金融机构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很多农户和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信贷,而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也显得势单力薄。

(2)资金。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可以说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县域金融机构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上显得过于无力。其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逃离风险比较大、收益却比较小的产粮大县信贷市场,收缩

了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放贷款的权力。其二,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是由利润小的地区流向利润比较大的地区的。于是商业银行利用目前的金融机构网络把县域的存款转移到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使得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产粮大县的信贷需求更加得不到满足。

(3)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太过弱小是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生产要素上表现为企业家才能的缺乏。其实我们不缺具有企业家潜能的人,缺少的是把企业家潜能挖掘出来并成为企业家才能的环境。对于相对落后的产粮大县来讲,一方面企业家成功的先例很少,缺乏带动作用。大家都仅满足于温饱,缺乏创业的激情。另一方面缺乏创业的资本,信贷的获得非常困难,而且创业失败的风险很大,面临着很大的后顾之忧。使得很多具有创业激情的、企业家潜质的人由于资本积累不够、政策环境不好或创业风险太大等因素放弃了创业。因此对于产粮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讲,应该营造良好的鼓励创业的政策环境和信贷支持环境,壮大企业家群体。

(4)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应该从目前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拉动转为以科技、劳动力和资本协调拉动,并以科技拉动为主。对于国家来说,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在科技上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力量,这是实现赶超战略的必要手段。同样对于相对落后的产粮大县来讲,要赶超发达地区,也要重视科技的力量。因此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对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来说也相当重要。

(5)劳动力素质。我国农民群体在传统农业生产上具有很强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劳动者。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甚至技术创新等活动,这就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等。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也是经济发展中最具主导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最终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发展产粮大县县域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6)基础设施条件。大部分产粮大县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还比较落后,企业投资办厂的运输成本较大,水、电、气、油等物资的供应缺乏有力的保障等,使得很多企业放弃了对产粮大县进行投资的计划。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就难以把企业招进来、把项目引进来,同时自身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制约。 6、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机遇

(1)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来看,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对于产粮大县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承接并发展好转移过来的产业,将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梯度转移有效地解决了相对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不足、企业家才能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和管理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2)从国际和国家粮食局势来看,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了两年的时间,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个月又同比上升了53%。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通胀压力,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在我国,粮食生产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给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态势下,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这对产粮大县来说,无疑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外部机遇。可以预计国家将扶持更多的产粮大县,同时给予产粮大县更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从国家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已经步入中后期,经济发展实力显著提高。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基本完成。国家已经步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这对于产粮大县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我国近800个产粮大县,主要分布在内地广大中部地区,都面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机遇。产粮大县应该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工业化、城

镇化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各产粮大县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圈中,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做好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谋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7、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挑战

(1)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全球闹粮荒,粮食价格强势上涨,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国家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实施了非常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收紧了对建设用地审批。因此产粮大县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证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

(2)严格的环保要求。科学发展观给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环保要求,产粮大县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严格的环保要求阻止了高污染产业的进入,同时也给现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3)区域竞争的压力。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都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粮大县面临着周边各县的竞争压力,由于工业大县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区位条件等发展工业方面具有比较好的竞争优势,因此产粮大县面临着争取项目、资金和用地指标上的劣势,这不得不说是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外部挑战。

三、 推进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打造粮食生产基地,树立特色品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产粮大县应该继续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打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把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重视粮食生产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粮食生产的质量,打造绿色、优质的粮食特色品牌。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是种粮的主体,只有调动好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产量才有保障。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抗灾能力。第三、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通过抓基地建设、抓品牌、抓认证、抓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如固始县在全县建立了8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12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6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第四、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

(2)大力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所著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用在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上也是一样的。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 1993 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产粮大县农业发展就应该走一条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大力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应,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如固始县就把粮油生产及深加工作为本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全县粮油加工企业达110多家,年加工粮油能力50亿斤,实现产值20多亿元,带动了2万多人就业。浚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人,年转化原粮100万吨以上,年产值近19亿元。全县加工小麦能力达到70万吨、玉米30万吨。

8、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搜索更多关于: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固始县、浚县为例 邓舒仁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摘要: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贫穷等困扰着产粮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本文以深入河南固始县和浚县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指出粮食和劳动力资源是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优势;制度及体制上的缺陷和资本短缺等是重要制约因素,外部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产粮大县可以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争取外部更大的政策扶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关键词: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强县战略 目前我国有近800个产粮大县,这800个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它们提供的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