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学 复习资料
订,采样方案的修订
十五: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 面蚀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 沟蚀 滑坡 崩塌 山剥皮 冻土侵蚀 冰川侵蚀 十六:土壤的形成因素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人为活动
十七: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包括哪些
1.农药 (1).有机氯农药(DDT,林丹,氯丹,毒杀芬) (2).有机磷农药 2.多环芳烃类 3.多氯联苯 4.二噁英 5.石油类 6.药物与个人护理品 7.其他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增塑剂,染料类,表面活性剂,酚类和亚硝基化合物,废塑料制品)
十九: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盐分的主要来源
矿物风化:主要元素释放,组合成无机盐 降雨: 海洋中的盐分随海洋空气移向内陆 含盐构造:含盐岩石中的盐分释放 灌溉水:可溶性盐
地下水: 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 人为活动:灌溉、施肥
二十:土壤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对微生物的影响(数量,呼吸作用,酶活性)
2.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数量和种类) 3.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对人的健康(会引起人体的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致癌(DDT、艾氏剂)、致畸(西维因)、致突变问题)
二十一:土壤水分的来源及重要性
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和灌溉水,此外尚有近地面水气的凝结、地下水位上升及土壤矿物质中的水分。
重要性:1.供作物生长需要 2.影响养分的溶解和移动 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4.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 5.土壤热量状况 6.土壤的耕性
二十二:土壤中硒的形态
单质硒包括三种类型:无定形硒、晶体硒和准金属硒。 1.按价态划分的硒的形态
1)元素态硒(Se0):土壤中含量极低,很不活泼,不溶于水,植物难以吸收。
2)硒化物(Se2-):大多难溶于水。
3)硒酸盐(SeO42-):可溶于水,能被植物吸收。 4)亚硒酸盐(SeO32-):易溶于水,易为植物吸收利用。 5)有机态硒化物:占相当大比例,是土壤有效硒的主要来源。 6)挥发态硒: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烷基化合物。 2.按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方式划分
1)吸附型硒 2)铝型硒 3)铁型硒 4)钙型硒
3.连续分级浸提法分级
按水溶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态;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
二十三:土壤有机硫矿化的主要因子
1.有机质中矿物质含量 2.温度和水分 3.p h 4.施肥和作物效应
二十四: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超出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
三、pH 一般土壤pH范围为4~9,能维持各类微生物生长发育。 四、氧气和Eh值
五、生物因素 按照来源分为:土居性(土生土长的),客居性(外来的),存在互生、共生、拮抗现象。
六、土地管理措施 土壤耕作,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制剂
二十六:影响土壤碘的形为因素
(一)有机质、黏粒矿物及生物
土壤有机质和黏粒矿物的含量越高,其吸附碘就越多。 (二)土壤水分、温度和pH
土壤对碘的吸附和解吸受土壤水分、温度和pH的影响。 (三)碘的挥发、淋溶和农事活动
干燥的、砂质的、有机质含量低的、酸性的、缺乏植被的土壤有
利于碘的挥发。土壤碘易随着降雨或者灌溉水渗入到深层土壤和地下水,并通过沟渠排入河流湖泊,导致碘淋溶损失。农作物带走的碘量可为其他来源所补充,因而通过碘的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一般不会导致土壤中碘浓度的降低。
二十七: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
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 4.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