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学 复习资料
黏粒以次生矿物为主
土粒的化学组成
1. 随粒径由大到小,SiO2含量由多到少。
2. R2O3(即Fe2O3与Al2O3的总称)与SiO2相 反,随粒径由大到小,R2O3含量由少到多。
3. CaO、MgO、P2O5、K2O随土粒由大到小,含量增加。 2.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
土粒由大到小:保水能力、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增加,但通透性、渗透系数降低。土壤膨胀性和可塑性增加,对耕作带来不利影响。 各级土粒的基本特征
石砾(>2mm)和砂粒(>0.02mm)
风化碎屑,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不能充分反映土壤形成条件;
特性:粒径大,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和粘结性;养分释放慢,有效养分缺乏;土粒表面吸湿性和吸肥性很小。粒间孔隙大,透水、排水快;胀缩性小;易溶性养分亦随水流失。因此,砾石和
砂粒对水热缺乏保存和调节能力;保水性极差,热容量小而保温能力也很差。
功能:构成土体的粗骨架和大孔隙,使土体具有良好通透性,为根系插入与深扎、空气与水进入土体提供方便通道,通过水分入渗传导热量;石砾和砂粒含量高的土壤易冷易热,易干易湿,容易受到污染。土壤侵蚀得只剩下石砾和砂粒,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指标。如山区“石山化”,平原“沙漠化”等。 黏粒(<0.002mm)
颗粒细小,是矿物化学风化的产物,也可能是土壤溶液中化学反应的生成物;矿物质成分与原来母质有所不同,属于次生矿物。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含量比砂粒和粉粒要少得多。
功能 黏粒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新生产物,是土壤胶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类型和性质能反映出土壤形成的条件和作用。 特性 成片状,颗粒很小,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强,由于黏粒孔隙很小,膨胀性大,所以通气和透水性较差。 含黏粒多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有效养分储量较多。 粉(砂)粒(0.02-0.002mm)
就物理性质而言,粒径0.01mm是颗粒的物理性状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线,亦即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线。粉粒颗粒的大小和性质均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有微弱的黏结性、可塑性、吸湿性和胀缩性。
中国制 (砂土、壤土、黏壤和黏土4组共22种质地)
八:土壤表层系统
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水,空气
九:土壤污染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1.累积性 2.不可逆转性 3.难治理 4.高辐射
十:农田中的肥料氮的损失的环境影响、
1.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氮的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 2.氧化亚氮的释放 土壤的通气性,土壤水分 3.农产品中硝酸盐的累积
蔬菜种类,肥料品种,氮肥用量及时间,收获时间,环境因素
十一: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元素
1.成土母质
土壤中硒的含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发育程度低的土壤尤为如此。 2.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中形成的黏粒和铁铝氧化物,对硒的化学行为、积累和淋溶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富铝化程度愈高,则硒含量愈多。
在酸性条件下,硒主要以SeO32-态存在,易被倍半氧化物、黏粒矿物和有机质吸附或生成配合物;而在碱性条件下,硒以SeO42-态存在,由于SeO42-与黏粒矿物和氧化物的亲和力较弱,活动性较高,容易遭受淋溶而损失。 3.土壤质地
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硒多于粗质地土壤。 4.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一般高出1~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硒相应增加。
土壤腐殖质对硒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因而土壤中硒的含量:富有机质土>细质土>粗质土。
十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大气沉降,污灌,采矿和冶炼,肥料和农药,工业生产
十三: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类型
核设施污染,核技术应用中的污染,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那个污染
十四:土壤样品采集方案制订的一般步骤
明确采样目的,了解采样工作区的基本情况,采样方案的初步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