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5、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由小学升初中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引导学生从文中品味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分忧解难,做到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
1
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感悟作者的积极乐观,学会现实生活中乐观向上。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愫。著名作家史铁生则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感受作者的怀念。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题“秋天的怀念”,怀念谁呢? 2、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3、文中几次写到秋天看菊花?
看菊花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你去看看吧。”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 我俩在一块儿, “什么时候?” “不,我不去。” 母亲 “我” 2
北海看了菊花 二、读文入理
要好好儿活……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画出“我”暴怒无常的句子。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变为“要好好儿活” (再生)
3、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 明确:母亲
三、引导把握文章的两条主线 明线:母爱
暗线:作者人生态度的变化 四、品文悟情
我从文中“ ”这语句中读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因为 。 (提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神态+动作
“悄悄地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与理智 “偷偷地听”:母亲不放心我,体现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3
“眼睛红红的”:强忍内心悲伤,无私的关爱儿子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
“扑”、“抓”,母亲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忍” 母亲抑制心中的悲痛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好好儿活”,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希望能推动儿子与病魔抗争信心,好好活下去。
3、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
暖暖的回忆,满满的母爱
4、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语言描写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5、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渐垮; 6、“央求”可否换成“期待”?为什么?
明确:不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