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
一、 世界遗产申报条件、过程、评价。 二、 风水景观、天人合一 三、 历史上清西陵的管理
正文:
清西陵位于北京西南120公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是清朝入关后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一。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 185年,相继建成了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等四座皇帝陵和三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以及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四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四位皇帝和他们的76位后妃子女,形成了以十四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陵区内外更有遗存有清代栽植的古松16000余株,是华北最大古松林。四百多座黄瓦红墙的古建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环境优美,景色壮观。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寝,清西陵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品种齐全,独具特色。堪称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篇章。巍峨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作为整个陵区的屏障,左有九凤山,右有九龙山作为低岭环护,正南面则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相照应,五条清澈的河水在陵区蜿蜒流过。这样的自然环境正是历代帝王所追求的完美佳境。经过清代建筑家近200年的精心营造,自然山川被他们做为创作的主体加以利用,而陵寝建筑在追求强烈礼制色
1
彩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 “配合山川之胜势”,有序布列于其间,编织出一幅建筑与风景相辅相成的有机图画,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合谐共处的环境氛围,使清西陵成为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典范之作。这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是人类的巧夺天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天才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
一、申遗历程
1996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易县清西陵将和河北遵化清东陵、湖北钟祥明显陵一起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项目,捆绑申遗。
自1996年下半年起,按照申报的要求和规定,清西陵开始了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申报过程中,清西陵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忘我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各项申报准备工作之中,战严寒、斗酷暑,历时四年,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共投入义务工2万余个,投入资金达5千多万元。
建立健全文物档案,高质量完成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
申报材料是申报工作的基础。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清西陵成立以管理处原主任邵述同为组长,副主任尚洪英为副组长,管理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申报资料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先后完成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的中英文本、汇报、幻灯片、录像片的制作。
在档案资料方面,清西陵管理处立足于全面完整的原则,对原有
2
档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特别是建立健全了自建国以来的文保法律法规档案,尤其是建国以来地方政府关于清西陵保护的布告、通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古松档案,对1.5万株古松逐一建立档案,并挂牌保护;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文字、图纸、声像等科学资料档案。共补充完善文书档案124卷,图纸档案87卷,科学记录档案19卷,声像档案159卷,陵寝资料档案50卷,文物档案7卷。
举全县之力攻坚,迅速完成清西陵的环境整治工作
环境整治工作是申报工作中最关键、最艰难的部分。1999年6月,在清西陵环境治理的紧要关头,清西陵的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清西陵由保定市政府管理,下放到易县政府管理。管理体制的变革,为清西陵的申遗工作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为确保申报成功,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
1999年8月2日,成立以县长刘建立为总指挥、县委副书记王舟、副县长王胜利为副总指挥,由县委办、政府办、清西陵管理处、土地、城建、环保、工商、交通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清西陵环境治理指挥部。通过请教专家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制定并出台了《清西陵环境整治方案》,同时抽调各部门骨干力量全力投入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县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清西陵及陵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通告》。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保护范围,收回保护区内的土地;二是拆除各类妨碍环境风貌的建筑;三是关停各类危害清西陵自然景观的矿山、企业;四是改造电力及通讯线路;五是绿化陵区;六是修筑神道辅路。
3
8月3日,清西陵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各部门、各小组分头行动,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奋斗,终于打赢了这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战。主要工作成果如下:按照清西陵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边界,树立界桩500根,回收保护范围内的土地365亩,明确了依法保护的范围;拆除了各类建筑2.3万平方米,包括民房、各类售货摊点120家;关停了各类矿山、企业59家,包括石子厂25家,石灰厂30家;陵区内5.9公里电力线路、8公里通讯线路全部改造为地下线路;按照资料记载恢复陵区植被,共栽植树木1.2万余株;为保护砖墁地和神道,修筑神道辅路3.32公里。
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完成,这是县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助、无私支援的结果,更是西陵人不畏艰苦、敢于拼搏、忘我工作的结果。
精修善保,确保文物建筑完好
在古建筑修缮方面,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缮原则的基础上,认真依照《世界遗产公约》和《威尼斯宪章》的要求,坚持利用传统工艺,按原样式、原工艺、原材料、进行维修,力求不改变文物原状,确保历史古迹的真实性。在修缮的具体措施中,坚持“全面保养、具体修缮、抢救孤品”的原则,在碎修保养,加强消防的基础上,四年中投资3000万元,重点完成了昌陵大碑楼、永福寺、端王园寝、慕陵神道碑亭抢修工程,粘接加固泰陵、昌陵、崇陵等处脱落、空鼓的油饰彩画、门扇、门钉等,此外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整泊岸、修补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