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力坝毕业设计说明书1111 - 图文
TL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枢纽设计
图1-1 坝址位置图
表2-1 洪水计算成果表
洪量/m(×1O) 项 目 洪峰流量/(m.s) 1d 均值 特征值 CV CS/CV 0.01 0.02 0.1 0.2 频率/% 0.5 1 2 5 10 20 2000 1.35 2.50 32040 29600 22480 19680 16000 13280 10680 7360 5000 2920 1.40 1.35 2.50 22.43 20.75 15.74 13.78 11.23 9.30 7.48 5.15 3.50 2.04 2d 2.20 1.35 2.50 35.24 32.65 24.73 21.65 17.60 14.50 11.75 8.10 5.50 3.21 6d 2.80 1.25 2.50 39.96 36.90 28.34 24.92 20.41 17.14 13.92 9.80 6.83 4.17 30d 5.37 1.00 2.50 55.40 51.50 40.50 36.20 30.40 26.10 21.70 16.20 12.10 8.18 3-138
1.2.2.3 泥沙
流域植被较好,泥沙来源和洪水在地区上的分布是一致的。泥沙在年内分配比径流更集中。汛期输沙量约占年输沙量的95%,而汛期沙量又都集中在几次大洪水中。年际之间
5
TL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枢纽设计
沙量变化悬殊。由统计分析得知,坝址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86×1Ot,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762t/km2,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0kg/m3。从泥沙的组成情况来看,泥沙颗粒较粗,中值粒径为0.075mm,淤沙浮重度为9kN/m3,内摩擦角为1.20。(资料中提供的内摩擦角太小应
4
该为 120)
1.2.3 工程地质 1.2.3.1 区域地质
该水库库区属中高山区,构造剥蚀地形。QL河在本区内河曲发育,侧蚀能力较强,沿河形成不对称河谷,由于构造运动影响,河流不断下切,于堆积岸形成阶地,侵蚀岸形成陡岸。组成本区地层计有太古界、下元古界、震旦系、株罗系及火成岩侵人体和第四纪等,其中分布最广的为震旦系地层。以太古界、震旦系、株罗系三者与工程关系密切,为库区的主要岩层。
1.2.3.2 地质构造与地震
本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全区地震频繁,特别是坝址区南段尤为突出。
库区及其周边控制性的断层有两条大断裂。第一条在坝址下游小暖泉村穿过QL河,沿线有泉群出现。从控制泉群、控制地貌及岩相作用分析,列为活动性断裂较合适。第二条向北东方向延伸,在距TL水库库区6~7km处尖灭,属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较强的断裂,沿该断层时有地震发生。这两条活动性断裂在三坝址以西5km处汇而不交。按断层交汇部分易发震的原则,这种汇而不交是值得注意的。
近期坝址地区末发生大于4级以上地震,邻区地震活动有一定影响。1983年8月经省级地震局鉴定确定,一、二坝址位于北Ⅰ区,属相对稳定区,基本烈度为6度,三坝址位于Ⅰ区,基本烈度为7度。邻E强震的影响,烈度可高达6~7度。
1.2.3.3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库区左岸非可溶性岩层广泛分布,其中主要由云母千枚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等组
6
TL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枢纽设计
成,其透水性较小,也没有发现沟通库内外的大断层。因此,在非可溶性岩层分布区,没有向库外渗漏的可能性。
库区可溶性岩层分布不至于影响水库蓄水,即水库蓄水以后,向邻谷沙河渗漏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对库内断层、灰岩地区的勘探分析,水库向外流域及下游漏水的可能性很小。
库区内岩层抗压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末发现可能发生塌滑的岩体,库岸基本上是稳定的。库区内末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不存在对库周边产生的浸没问题。
1.2.3.4 坝址坝线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内出露的断裂构造如F103,FlO5,F108,Fll2,F114,Fl17,Fl22等大小断层共十余条,断层走向以北西为主,北东者少,多为高角度正断或平移正断层。
(l)F103断层,产状走向近EW,倾向N,倾角400~500,逆断层。大红峪组第三段砾岩被切割。下盘有牵引摺曲,破碎带宽约10~2Om。出露于Ⅰ83坝线右岸上游约150~2OOm,宽约10~20m。
(2)FlO5断层,产状走向NW3100,倾角800~900,为平移断层。水平断距400m,两侧岩石破碎严重,无胶结现象,出露于Ⅰ83坝线右岸坝头附近。
(3)F108断层,产状走向NW3450,倾向NE,倾角560,逆断层。由大红峪组第一段薄层板岩、石英砂岩逆于大红峪组第二段中厚石英砂岩之上。破碎带宽约6.0m,末见胶结现象。其中夹有3Ocm厚的断层泥。断层两盘岩石影响带宽10.4m。在上盘薄层板岩夹石英砂岩中有牵引摺曲。岩层有直立或倒转现象,具有强烈挤压特征。
(4)根据坝址两岸构造,地层岩性出露分析,推测河床中可能有顺河断层通过。原因是两岸出露的断裂构造均末过河,如F103断层走向近东西,规模较大,左岸无迹象,且地层出露两岸高程有明显差异。
Ⅰ83坝线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见表2-2。
7
TL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枢纽设计
表2-2 I83坝线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坝线长 覆盖层 地岩层性 岩层产状 软弱夹层 数f=0.2~0.24 弱风化下限,河床10~28 m深(高程:左边75m,右边55m)。左岸弱风化下限为115~1O5m高程,右岸为风化情况 地质构造 岩层透水层 岩溶 稳定性 120~908m高程 右岸小断层6~7条,左岸F122断层1条。构造简单,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 坝基下部80~1OOm深的范围内w值均大于0.O2L/(min.m.m),均需灌浆处理 Ⅰ83坝线上游2km处,马圈子电站附近见溶洞 右坝肩上、下游存在Ⅰ,Ⅱ号不稳定岩体 石英砂岩单块岩石室内指标:抗压强度134~338MPa,弹性模量500~1000MPa。泊桑比0.11~0.13。各岩层层面摩擦系数的估计建议值: 岩石力学指标 (1) 石英砂岩层面摩擦系数为0.60~0.65,凝聚力0.38-0.5OMPa (2) 板岩层面摩擦系数为0.4~0.45,凝聚力0.33~0.38Mpa (3) 层面夹泥膜摩擦系数为0.3~0-35,凝聚力0.20~0.27Mpa (4) 切层泥层摩擦系数为0.2~0.24,凝聚力0.15~0.18MPa 构造剥蚀——中低山地形,不对称U形峡谷,石岸较陡,左岸坡缓,阶地不发育 480m 河床5~7m砂石层,左岸山麓堆积31.Om 震旦系大红峪组第一、二段,为中厚层石英砂岩与板岩互层。 层面倾向上游 据平碉、竖井资料,右岸有软弱夹层13条,系顺层夹泥。左岸顺层夹泥6条,切层泥3条。建议摩擦系1.2.4 当地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分布于坝址区上、下游河滩及两岸阶地。其中土料场主要有7处,地下水位以上储量为1183.44×1O4m3。砂砾卵石料场主要有8处,地下水位以上储量为1088.95×1O4m3。全部储量有待进一步探查。各料场材料的物理性质、试验指标等基本满足技术要求,可作大坝混凝土骨料及围堰土料。如采用当地材料方案,其黏性土料的储量足以满足施工要求。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