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2020高考化学第1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2节含解析) (2)
纯时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②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③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小,如氯化钠,提纯时常采用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的方法。
(3)面
①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
针对训练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 ℃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B.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t2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解析:t1 ℃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的固体为30 g,30 g
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应是×100%≈23.08%,A错误;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
30 g+100 g相等,故它们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但溶质的摩尔质量和溶液密度不一定相等,所以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相等,B错误;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C错误;降温使溶液达到饱和,由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比乙大,故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D正确。
答案:D
针对训练2:工业上用重铬酸钠(Na2Cr2O7)结晶后的母液(含少量杂质Fe)生产重铬酸钾(K2Cr2O7)。
工艺流程及相关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
3+
17
(1)由Na2Cr2O7生产K2Cr2O7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通过冷却结晶析出大量K2Cr2O7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向Na2Cr2O7母液中加碱液调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体A主要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B主要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用热水洗涤固体A,回收的洗涤液转移到母液________(填“Ⅰ”“Ⅱ”或“Ⅲ”)中,既能提高产率又可使能耗最低。
解析:(1)Na2Cr2O7与KCl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r2O7+2KCl===K2Cr2O7+2NaCl,根据图象可知,低温下K2Cr2O7溶解度远小于其他组分,随温度的降低,K2Cr2O7的溶解度明显减小。(2)加碱使Fe生成沉淀而被除去。(3)根据溶解度的大小,高温浓缩时,NaCl析出,所以固体A主要为NaCl;冷却结晶时,K2Cr2O7析出,所以固体B主要为K2Cr2O7。(4)用热水洗涤固体NaCl,洗涤液中含有NaCl,所以洗涤液转移到母液Ⅱ中,既能提高产率又能使能耗最低。
3+
18
答案:(1)Na2Cr2O7+2KCl===K2Cr2O7+2NaCl 低温下K2Cr2O7溶解度远小于其他组分,随温度的降低,K2Cr2O7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2)使Fe生成沉淀而被除去 (3)NaCl K2Cr2O7 (4)Ⅱ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算
1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
3+
2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计算的主要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2)计算的一般步骤
①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
②列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在对应计量数下面列相关物质的量; ③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
提醒:(1)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物质的量之比、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之比。
19
(2)列比例计算时应注意上下单位一致,左右单位相当。 3 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技巧 (1)差量法
①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②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a.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b.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即“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针对训练3:16 mL由NO与NH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于400 ℃左右可发生反应:6NO+4NH3
5N2+6H2O(g),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则原混
合气体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①5∶3、②3∶2、③4∶3、④9∶7。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可用差量法直接求解。
由此可知共消耗15 mL气体,还剩余1 mL气体,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NH3的混合气体,故V(NO)∶V(NH3)介于5∶3与9∶7之间,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