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眩晕的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治疗
一、概述:眩晕是一种对主观症状的感受。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 西医定义: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幻觉,是一种对空间定向的错觉。
中医定义: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者昏倒等症状。 二、分类
按性质:真性头晕:睁眼时景物旋转,闭眼时自身旋转;
假性头晕:除真性头晕以外的头晕(如头昏、头蒙等)
按病源: 1、前庭性头晕:从颞叶后部至前庭神经病变
2、非前庭性头晕:①眼源性②心源性③脑源性④代谢性⑤神经性⑥外伤性⑦药物性
非前庭性头晕可总结为:
1、 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血症(如真红) 2、 四低:低血压、低血糖、低红细胞血症、低血氧
3、 五个病:感染性疾病、中毒、心血管疾病、颈椎病(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癔病 4、 一个症:神经症
5、 一个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女);在男性叫做中老年人部分睾酮缺乏症(42-70岁) 三、分型施治 (一)痰浊中阻
要点:头晕沉重晨起加重,伴口粘,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叶天士:浊邪害清、朱丹溪“无痰不作眩”)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李东垣“太阳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风痰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临床加减:1、口苦脉滑(有痰郁化热之势)加黄连 2、口苦脉弦(胆经有热)加柴胡、黄芩3、腹胀纳差合用《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注:此证易化热,易痰浊瘀阻,应提前用药防治。
(二)风痰上扰(多见于急性头晕、美尼尔氏病)
要点:眩晕,视物旋转,或自身不稳,或伴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恶心、呕吐,舌质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滑。
风的症状特点:肢体抽搐、麻木、震颤、偏瘫、瘛疭 痰的症状特点:恶心、呕吐,苔腻,脉滑。 治法:熄风化痰
方药:半夏30g天麻10g泽泻30g白芍15g钩丁30g珍珠母30g
临证加减:舌质暗加当归、丹参或川穹(虚寒)或用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肝火之所盛,源于肝血之不足”)
(三)饮犯七窍
要点:头晕或眩,或恶心呕吐,舌质淡胖,苔滑,脉弦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证为寒水为患)
《金匱》“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1
(四)肝火上扰
要点:头晕胀或伴头痛,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口干苦,或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去木通)
* 肝易气滞化火,气滞则痰凝血瘀,且火炼津为痰,故见肝之病,当提前用化痰、化瘀之药。 (五)阳虚水犯
要点:头晕,或面红(非实热),或水肿,心烦失眠,畏寒或双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可伴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伤寒论》:“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六)清阳不升
要点:头晕,动则益甚(劳者气虚),或倦怠乏力,或心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升阳 方药:益气聪明汤——党参、黄芪、葛根、升麻、黄柏、白芍 *脑梗塞少气,舌红无苔按气阴两虚辨治无效者,可从证舍脉,用益气聪明汤治疗。 (七)气血两虚
要点:头晕,劳则加重,倦怠乏力,心慌,失眠,多梦,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八珍汤
临证加减:若伴纳差,腹胀,腹泻且心慌失眠重者,为心脾两虚,方用归脾汤 (八)肝气郁结
要点:头晕,胸闷,善叹息,失眠,心烦,胁肋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1、体质好,纳可:四逆散2、伴舌质暗,月径有瘀块:柴胡疏肝散3、体质较虚,不耐寒热:逍遥散4、有热象:丹栀逍遥散
(九)心阳不足
要点:头晕,午时(属心)加重,心慌,心悸 方药:桂枝甘草汤(或加黄芪)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