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和知识要点
7. ( )几乎不能通过细胞的脂双层膜。
( 1 )水 ( 2 )带电荷的分子 ( 3 ) Na + ( 4 ) H + 五、是非题
1. 伸展蛋白是细胞壁中一种富含精氨酸的糖蛋白。( ) 2. 细胞壁的作用就是保护原生质体。( )
3. DNA 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不存在 DNA 。( ) 4. 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指数越大,膜的流动性越强。( ) 5. 生物膜中固醇可降低膜的流动性。( ) 6. 液泡为植物细胞所特有。( )
7. 微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管状的细胞器。( ) 8. 高等植物所有的细胞器都有膜包裹。( )
9. 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生物膜两侧在脂质组成和蛋白质分布上的不对称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膜功能不对称性。( )
10.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胞间化学信号。( )
11.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质体(包括叶绿体)和液泡是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 12. 电波信号是植物感受外界刺激的最初反应。( ) 13. CaM 是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的 Ca 2+ 信号受体。( ) 14. IP 3 (肌醇三磷酸)的受体位于质膜。( )
15. G 蛋白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只需 ATP 提供能量,与 GTP 无关。( ) 六、问答题
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各有哪些特征?
2. 典型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的最主要差异是什么? 这些差异对植物细胞的生理活动有什么影响? 3. 什么叫单位膜模型?
4.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哪些基本特征?
5. 液泡有哪些生理功能? 6. 内质网有何生理功能? 7. 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 8. 简述微管的生理功能? 9. 植物胞间连丝有哪些功能? 10. 扼要说明 G 蛋白的生理功能。
11. 简要说明细胞如何感受内外因子变化的刺激,并最终引发生理生化反应。 12. 从细胞壁中蛋白质和酶的发现,谈谈对细胞壁功能的认识。 13. 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有何特点?
Ⅲ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原核细胞 是低等生物(细菌、蓝藻)所具有的,无明显的细胞核,缺少核膜,由几条 DNA 构成拟核体,缺少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细胞进行二分体分裂,体积小,直径 1~10μm 。 真核细胞 是高等植物和动物细胞所具有的,有明显的细胞核,并被两层核膜包裹,具有各种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体积较大,直径 10 ~ 100μm 。
生物膜 细胞内一切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膜及其它内膜。
单位膜模型 膜是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磷脂分子成双层排列,疏水性的尾部向内,亲水性的头部向外,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呈现出三层结构,将具有这种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与单位膜模型一样,膜脂也呈双分子排列,疏水性尾部向内,亲水性头部朝外。但是,膜蛋白并非均匀地排列在膜脂两侧,而是有的在外边与膜脂外表面相连,称为外在蛋白,有的嵌入膜脂之间甚至穿过膜的内外表面,称为内在蛋白。由于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致使膜的结构不对称。膜具有流动性,故称之为流动镶嵌模型。
内质网 是由单层膜构成的管状、囊状或泡状结构,并相互连结成网状,贯穿于细胞质之中。根据其膜上有无核糖体,可分为粗糙型内质网和平滑型内质网。内质网对内与核膜相通,对外与质膜上的胞间连丝相连。粗糙型内质肉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平滑型内质网可运输蛋白质,二者都能合成脂类和固醇,也与糖代谢有关。
微管与微丝 是组成真核细胞骨架的基本结构,也是细胞内灵活易变的细胞器。微管是由球形的管蛋白组成的管状结构。其主要功能除起支架作用和与细胞运动有关外,还与细胞壁、
纺锤丝等的形成有关。微丝是由类肌动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结构,与原生质流动和质体运动有关。
溶胶与凝胶 原生质亲水胶体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含水较多的细胞,原生质胶粒完全分散在介质中,胶粒之间联系减弱,呈溶液状态,叫做溶胶;另一种是含水较少的细胞,胶粒之间相互结成网状,液体分散于网眼之内,胶体失去流动性而凝结成近固体状态,叫做凝胶。 胞间连丝 植物相邻活细胞之间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通道。是由质膜连续构成的膜管,管腔内是由微管相互连结而成的连丝微管,其内常由内质网填充,使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相通。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也是植物病毒传染的途径。 共质体 也叫内部空间,是指相邻活细胞的细胞质借助胞间连丝联成的整体。
质外体 又叫外部空间或自由空间,是指由原生质体以外的非生命部分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胞间层、细胞壁、细胞间隙和导管等部分。
信号转导 细胞内外的信号,通过细胞的转导系统转换,引起细胞生理反应的过程。 G 蛋白 全称为 GTP 结合调节蛋白。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 GTP )的结合以及具有 GTP 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往往要进行信号转换,通常认为是通过 G 蛋白偶联起来,故 G 蛋白又被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第一信使 指胞间信号分子,指来自胞外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刺激信号,为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初级信号。
第二信使 能被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如 Ca 2+ 、 cAMP 、肌醇磷脂等。第二信使亦称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
CaM 钙调素,是最重要的多功能 Ca 2+ 信号受体,为单链的小分子酸性蛋白。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 Ca 2+ 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后, Ca 2+ 与 CaM 结合,引起 CaM 构像改变。而活化的 CaM 又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
细胞骨架 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等,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没有膜的结构,互相连接成立体的网络,也称为细胞内的微梁系统。 化学信号 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传递到作用部位引起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
物理信号 细胞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的能够起传递信息作用的电信号和水力学信号等物理性因子。
双信号系统 是指 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号分子 ( IP 3 和 DAG ),分别激活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 IP 3 /Ca 2+ 和 DAG/PKC 途径,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称之为“双信号系统”。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PI :磷脂酰肌醇; PIP :磷脂酰肌醇 - 4 - 磷酸;
PIP 2 :磷脂酰肌醇 - 4,5 - 二磷酸; IP 3 :肌醇 - 1,4,5 - 三磷酸; DG ( DAG ):二酰甘油; PKC :蛋白激酶 C ; cAMP :环腺苷酸 三、填空题
1. 胞间信号传递,膜上信号转换,胞内信号转导,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2. 受体, G 蛋白
3. 肌醇 - 1,4,5 - 三磷酸( IP 3 ),二酰甘油( DG ) 4. 蛋白激,蛋白磷酸酯
5. 钙信号系统,肌醇磷脂信号系统(肌醇磷酸信号系统),环腺苷酸信号系统 6.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7. 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8.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蛋白质 9. 结构蛋白,酶蛋白 10. 脂类,蛋白质
11. 磷脂,糖脂,硫脂,固醇 12. 不饱和脂肪酸指数
13. 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指数(或不饱和程度),流动性 14. 脂肪酸,高,强 15. 外在蛋白,内在蛋白
16. 1935 , Danielli , 1959 , Robertson , 1971 , Singer 17. 流动镶嵌模型
18. 粗糙型内质网,平滑型内质网
19. 蛋白质的合成的场所,合成亲脂性物质的场所,细胞内和细胞间物质与信息
进行交换或运输的通道
20. 过氧化体,乙醛酸体,过氧化体,光呼吸,乙醛酸体,脂肪酸 21. 100 ~ 3000 , 1 ~ 5 22. 溶酶体,水解酶类 23. 乙醛酸体,圆球体 24. 微管,球
25. 细胞骨架,利用 ATP 驱使细胞质流动
26. 控制成壁物质向成壁处沉积,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丝,在细胞质中起着骨骼
的作用
27. 蛋白质,两个亚基
28. 封闭态,可控态,开放态 29. 液泡
四、选择题
1. ( 1 ) 2. ( 2 ) 3. ( 1 ) 4. ( 3 ) 5. ( 4 ) 6. ( 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