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读写专项训练之感动篇
感动
【主题解说】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震撼,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记忆。正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能更多地热爱世界,才能使自我的灵魂更为高尚和纯洁。感动是衡量人性的一把标尺,是测量爱心的一架天平,更是滋养心灵的重要养分。 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感动”正在急剧地升温,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社会热点。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更是把“感动”推向高潮,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试卷,我们发现阅读和作文的选材,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感动”正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学生,我们心中的感动有哪些呢?
【名作品读一】
你遗失感动了吗
何爱兰
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呀?”
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儿,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不久前,我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而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写道,2008年,如果能去看一看奥运年的北京,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知道徐本禹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
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以“你遗失感动了吗”为题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六段画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第七段中“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黑体词“表里”具体指什么?
5.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一方面用提问的方式使文章标题醒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另一方面点明了文章的话题内容。
2.假如青年时代的回忆里仅仅只有苦读和考试等情景,而没有被少数别人感动和感动别人的珍贵记忆,人生也是不够完美的。
3.作铺垫,是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依据;反衬,以天气的寒冷来突出“我”被母亲所感动的温暖。
4.“表”指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等现象。“里”指善良、爱、美好、奉献、温暖、幸福等人生的本质。5.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感动,保持善良的心性,并用善良之心对待别人,多做让人感动之事,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感动缺失的遗憾。
【名作品读二】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
李汉荣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善良,那种厚道,那种浸润着温柔之雾的体贴和同情。
在生活中,我时常被一些人、一些情境感动。那感动我的,不是人性中坚硬的部分,甚至也不是刚强的部分,而是人性中温柔的部分。
坚执、刚强、果决,这些都是不错的品质,我钦佩这些,却很难为之感动。在理智上我知道这些品质对于生存和成功的必要,但它们并不是心灵渴望的最好的东西。心灵渴望的是体贴、温柔、宽厚、谅解,是同情与爱。
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法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位离异少妇乘飞机旅行,下飞机以后,机场上风很大,又在下雨,同时下飞机的一位中年男子从她身边经过,看见她的围巾被风卷起,就停下来帮她系好围巾。这个细微的动作竟深深感动了这位少妇,以至于她爱上了这位男子,并最终结为眷属。
在那位少妇的心中,那无意中流露的关切和同情,一定是源于一个人的内心,透露出这个人本性中的善良和温柔。而这个人既与她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也根本没有想通过这一友好的举动换取什么。那么,他对一个陌生人的关心就更具有人性的温暖了。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坚硬、粗暴、冷漠、残酷的东西。铁、水泥、玻璃——构成了一个机械僵硬的世界。而我们的文化、生活、心性中,似乎也越来越多地充斥着铁、水泥、玻璃—
—自然界的荒漠化在加剧,心灵的荒漠化似乎也在加剧。无论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都渴望温柔的滋养。
人类和众多生命,都是地球这只独木舟上的乘客,谁都应该活下去,谁活着都不容易,理当同舟共济、和谐共存。敌意、仇恨、暴力,如同泥石流,会毁坏生存的植被和人性的水土。人的心灵永远都渴望善良的情感和柔软的事物。
一座高大的山让人震撼和敬畏,为它的海拔,它的气势。但山再高总有限度,在天空下面,再高的山也只是稍稍高出地面而已。如果这座山有清泉,有碧溪,有柔韧的藤蔓,有妩媚的野花,有了这些柔软的事物,这座山就不止是让人仰望,而是更让人热爱了。比起它的高、它的石头般的刚硬,这些温柔的东西更贴近人的心灵,更能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安全和柔情。因为有这么多能给人心灵带来抚慰的事物,这座山就成为心灵的一部分了。
让柔软的事物、善良的情感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森林和清泉永远驻守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何不让贪婪休息,让嫉妒放假, ,我们何不来一次心灵的扫除?把那些盛满脏水的坛坛罐罐搬走吧,让田野的绿色进来,让天上的白云进来,让记忆里那些鲜艳的花儿进来——让它们在内心中组成一片温暖、柔弱的田野。 (选自《读者》) 探究练习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心灵的荒漠化似乎也在加剧。
②敌意、仇恨、暴力,如同泥石流,会毁坏生存的植被和人性的水土。
3.文中第八段的黑体词“敬畏”和“震撼”能否互换?为什么?
4.在文中第九段的横线上添加一个拟人句,使其与前两句组成排比。
5.本文语言除富于思辨性外,还具有散文优美的特点。请你从文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名作品读】二:
1.人性中温柔的部分才是人的心灵最渴望的。 2.①心灵蜕变得坚硬,粗暴,冷漠,残酷。②敌意、仇恨、暴力会破坏人性中的善良、纯洁、美好。
3.不能互换。因为只有石头的大山让人既尊敬又害怕,故用“敬畏”;清泉、碧溪、藤蔓、野花这些温柔的东西贴近人的心灵,易让人动情,故用“感动”。两个词语意思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不能互换。
4.让仇恨退休。 5.略。
【名作品读三】
妹妹的怪癖 文东
一次闲聊中,妹夫告诉我,妹妹有个怪癖,她掏炉渣成瘾了。
妹妹住在平房里,冬季靠生火炉取暖,在两个卧室之间的厨房里,烧着一组通向卧室的土暖气,因为火炉在厨房,距卧室远,并不必担心煤气中毒。
但妹夫说,妹妹好像神经过敏,患了强迫症。从结婚那年起,半夜总要把熄灭的炉渣掏出来,把炉膛里掏得干干净净了,才肯睡觉。妹夫觉得没必要,况且这样做,土暖气会失去温度,卧室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以前妹夫总是把炉火烧得很旺,后来见妹妹这样,晚饭后就不添煤了。到了睡觉时间,炉火其实已经熄灭了,但妹妹还是执拗地继续掏炉渣。 我心里一惊,不是因为惧怕妹妹患了什么强迫症,而是惊讶这么多年了,妹妹居然还有这种习惯,并且如此严重地影响了她的生活。
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我18岁生日,白天跑到县城谈成了一笔小生意,晚上回家后兴奋地把炉火烧得极旺,想用通宵不眠的方式度过这个难忘的成人之夜。夜里11点了,我还往炉子里添了许多煤,小屋被烘得温暖如春。
但我到底还是没能挡住困意的侵袭。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身边是焦虑的父母,还有满脸泪痕的妹妹。原来,我煤气中毒了。
从那以后,妹妹就养成了掏炉渣的习惯。一天夜里,我被惊醒了,睁眼一看,妹妹正蹲在炉边掏炉渣,铁勺碰在炉板上,丁当作响,而且炉灰飞扬起来,弄得我枕上落了一层,又呛又脏。我睡得正迷糊,当时就来了火气,说:“你神经病啊,深更半夜地把人吵醒,我死不了。”
妹妹一愣,随即眼泪就落了下来,扭头就走。
第二天我清醒后,后悔伤了妹妹的心。以后,我坚持自己掏炉渣,为的是让妹妹放心。偶尔我也会忘记,但第二天早上醒来,总会发现炉膛里已经干干净净,周围也干干净净,我不知道妹妹是什么时候来弄好这一切的。
这事过去都十多年了,后来我们各自成家,虽然往来密切,但各自生活里的细节都没有去过问,我怎么会想到,妹妹的这个习惯,这么多年来都没能改变。 妹夫听完我的讲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选自《南方农村报》) 探究练习
1.文中妹妹的怪癖是什么?这种怪癖是怎样养成的?
2.文中妹妹的怪癖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炉火其实已经熄灭了,但妹妹还是执拗地继续掏炉渣。
②我还往炉子里添了许多煤,小屋被烘得温暖如春。
4.文中写道:“妹妹一愣,随即眼泪就落了下来,扭头就走。”请分析此时妹妹的心理活动。(30字)
5.文章结尾妹夫说“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妹夫会怎么做呢?请写下你的猜想。
【名作品读】三:
1.在半夜掏炉渣。是十多年前“我”煤气中毒的事件,使她因为担心亲人的安危而养成的。
2.善良、细心、关心别人。
3.①“执拗”写出妹妹的倔犟,这句话表达了妹妹对亲人的深切关爱。②为后文的煤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