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绕不开的社戏》(谭怡)
绕不开的《社戏》
——鲁迅《社戏》教学思路及课后反思
摘要:本案例是对鲁迅《社戏》教学的反思,从课堂片断入手,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长文短教”,如何选择教学方式。
关键词:简化结构;朗读指导;抓句抠词
《社戏》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步:解题,介绍社戏民俗;第二步:船头看戏,得知戏不好看,引出对最后一段的理解;第三步:戏前波折,归航偷豆,乡间生活,引导学生从“事”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事——趣事——有曲折,三个层次引导后,归纳成:《社戏》,一件有曲折的趣事。第四步:引导学生看文中所写的人,看人物的种种表现,人物从个人到群体,从小孩子到大人,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人——小伙伴、大人——有情味,层层深入,最后归纳成:《社戏》,一群有情味的乡人。第五步:景物。引导学生找文中所写之景,如何写景?写景有何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从“景”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景——江南水乡夏日月夜——有特色,最后归纳成:《社戏》,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最后让学生找到作者对平桥村评价的关键词“乐土”,引导学生把前面教学中概括出的三句话与“乐土”联系,最后归纳出全文中心:童真和乡情。
整个《社戏》教学,四个课时,没有课件,没有预习,连我带进教室的教材几乎都没有翻。就这样默读,就这样朗读,就这样讲解,就这样引导,就这样思考,就这样静悟,就这样板书,真正的将课“素”到底!
教后反思:
《社戏》教学中,我力求达成以下几点: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社戏》的教学,曾经从“乐土”讲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
1
“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下面用课堂教学片断来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
2
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3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这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这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齐读,有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三、抓句抠词,体会文字背后深的意蕴
语文永远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语言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引领学生沉入词句中,在字里行间寻找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意图。所以,我引领学生深入文字中,抓句子,抠词语,真正在“老老实实地教语文”。
举教学片断为例——
教学片段3:“第一盼望”可以怎么换?
师:在平桥村,我的乡间生活充满了趣味野味和情味。可这些同去赵庄看社戏相比,有何不同?
生1:在第4段中说,去赵庄看戏是第一盼望的。 师:“第一盼望”你怎么理解?可否用一些词来替换? 生2:最盼望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