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 5 - 图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八册疑难习题解析评优汇总表
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习题出处 学校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平湖市实验小学 平湖市实验小学 平湖乍浦天妃小学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平湖当湖中心小学 平湖市百花小学 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平湖市百花小学 平湖市实验小学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平湖市乍浦九龙山小学 平湖叔同实验小学 平湖市乍浦小学 平湖市林埭祥中小学 平湖市艺术小学 姓名 张 芸 万士娟 沈孝平 蒋中明 宋健健 盛雪英 纪月芳 潘 燕 蒋中明 宋健健 纪月芳 蔡小瑛 宋健健 蒋中明 潘 燕 陶剑伟 宋健健 李新华 胡春杰 徐 斌 习题出处 四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第35页的第2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122 第3题 《作业本》P55 2 数学《作业本》p5 第3题 课堂作业本19页 作业本P5 作业本第55页第2题 教科书《植树问题》p121做一做1 四下数学书本p9 第10题 课堂作业本19页 《作业本》第5页第3题 数学书第41页 练习七第4题 课堂作业本第21页 数学《作业本》p9 第2题 数学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作业本》P21 第4题 课堂作业本第20页 课堂作业本P1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书本P119 作业本39页,第3题 小学数学 四 年级 第八
册疑难习题解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第35页的第2题。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使下列各数的大小相等。 习题摘录 (1)0.00154( )=1.54( )=15.4( )=154( )=1540( ) (2)0.07( )=70( )=70000( ) 学生填在括号里主要的错误答案有: (1)×1000、×10、×10、×10、×10 典型错误 (2)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3)×1000、×1000、×1000 (4)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克、千克、吨 出现以上第1、3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审题,只是凭自己的理解,光看了小数点的移动而造成错误。出现第2、5种错误主要是学生没有看清楚小数点是向左移的还是向右移的,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搞错了。出现以上第4种错误的学生主要是单位之间的进率没有熟记,误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也当成是10了。 疑难解析 综合学生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做作业认真审题、读题的习惯,而是光凭自己的感觉,或者用眼光粗略地扫视题目的大概意思,而不是细细地理解题目的要求。而是没有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没有掌握已经学过的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熟悉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是学生对新学习的小数点的移动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到位,不能熟练应用。 分析讲评这道题目时,首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究竟要求填什么?(单位)怎样才算合适的单位?对填进去的单位有什么解决策略 要求?(使各数的大小要相等)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中的小数点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手势记忆单位之间的进率,然后再各自订正。 解析人 张 芸 县(市、区)学校 天妃小学 2. 小学数学 四 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 习题出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122 第3题 习题摘录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第一种:学生认为王村到李村这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列式解答为:典型错误 200×(16+1)=3400(米) 第二种:学生认为王村到李村这是只栽一端的情况,列式解答为: 200×16=3200(米) 学生主要是搞不清楚两端都种还是两端都不种。一部分学生认为疑难解析 王村到李村和本单元例二的大象馆和猩猩馆一样都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情况,所以会出现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主要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懂,脑海里没有总长=间长×间隔的印象。 通过课前学习参考书,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问学生:要求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就是求什么?让学生明白就是求王村到李村的距离就是求路的总长,总长=间长×间隔。知道间长,关键是求间隔。这里有16根电线杆中间有几个间隔,属于什么情况?通过解决策略 画图,丨 丨 丨...丨 丨 像这样, 学生就明白因为有16根电线杆,一共应该有16-1个间隔, 因为每个间隔200米, 因此15个间隔就有15×200米=3000米。 说实在的,例题2还有图解,这一题没有图解,题目也没说清楚,因此做出3000米和3400米,我认为都可以。所以要么加个条件进去,两端种树还是不种,要说清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分歧了。 解析人
万士娟 县(市、区)学校 平湖市实验小学 3.
小学数学 四 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 习题出处 《作业本》P55 2 市区到滨湖度假区的便捷巴士线路全长24千米,每2千米设一习题摘录 个巴士站点。公司规定:巴士从上一站到下一站的平均行驶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每个站点的停车时间为3分钟。那么,从市区到度假区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一:24÷2=12(个间隔) 二:24÷2=12(个间隔) 12×10=120(分钟) 12×10=120(分钟) 典型错误 (12+1)×3 12×3=36(分钟) =13×3 120+36=156(分钟) =39(分钟) 120+39=159(分钟) 全长24千米,每2千米设置一个巴士站点,一共有24÷2=12个间隔,而求“从市区到度假区一共要用多少时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行驶时间和和停车时间。行驶时间是12×10=120分钟;停车时疑难解析 间是12个间隔就一共有13的站点,但是起始站和终点站是不需要停车等待的,所以就有12—1=11个站点需要停车等待,一共要等11×3=33分钟。因此,从市区到度假区一共要用的时间是:120+33=153分钟。 1.学生主要是对有多少个站点需要停车等待理解不到位,大部分同学以为13个站点都需要等候,也有部分同学把起始站或终点站解决策略 算在等候时间内,因此,要让学生加强对题目的理解,平时针对现实生活,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解析人 沈孝平 县(市、区)学校 平湖市实验小学 4. 小学数学 四 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 习题出处 数学《作业本》p5 第3题 同学们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去山顶风景区春游。平路上骑了3小时,每小时骑8千米。上坡路程长12千米,速度慢一半。 习题摘录 (1) 从学校到山顶风景区有多少千米? (2) 从学校到山顶风景区平均每小时骑多少千米? 典型错误 特别是第二小题,学生基本都不会做,往往都是(8+4)÷2=6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不会思考。特别是第二小题不会的原因主要是:对疑难解析 速度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其实是“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不到位);还有是上坡的时间没有告诉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导致错误连连。 1. 借助线段图,学会思考方法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能从问题入手来分析问题。求“从学校到山顶风景区平均每小时骑多少千米?”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总路程已知道所以只要求总时间,重在上坡的时间上,在分析的同时借助线段图,进一步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明白求平均速度用36÷(3+12÷4)的道理。 解决策略 2. 更改数据,弄清错误原因。 由于本题目的数据特殊,正确的答案也是6,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明白(8+4)÷2=6错误的原因,改变数据,通过更改数据在计算会发现两个计算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求“平均数”的意义,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 解析人
蒋中明 县(市、区)学校 平湖乍浦天妃小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