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千年古城代县下1
走进千年古城——代县(下)
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地方特色。境内的白人岩、赵杲观、文庙等古迹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构成了丰富深厚,异彩纷呈的雁门文化。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古城,去感受它那崇文振武的儒家文化和源远流长宗教文化。
古城代县作为边陲重地,它承受过无数次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考验,接待过无数驼铃声声,车马喧阗的商队行旅,迎送过许多过南征北战的将士和出塞和亲的公主。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古城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成为古城独特的魅力精髓。
从有人类历史开始,古城代县就站在历史长河的风口浪尖,是大大小小政治家纷纷上演的舞台,也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浮萍。千百年来烽火狼烟频烧,给古城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在现实的战乱面前,企图寻求精神中的一块净土,以求得到心灵的笃静和净化,以获得来生的幸福或今生的保佑,成了古城人们没有出路的出路。这时一个人走进白仁岩的万仞青山中,他的名字和青山一样永远屹立。他就是中国佛学大师,净土宗创始人慧远。
慧远出生于东晋雁门楼烦人,年少时饱读诗书,精通六经,尤善老庄,是当地有名的少年才俊。动荡岁月中报国无门,后师
1
从东晋佛学大师、翻译家道安出家,探寻思索佛家教义。白人岩禅寺作为大师修身说法的第一道场。青山绿树间留下许多慧远的活动遗迹。四十六岁时慧远大师去了庐山的东林寺,他在庐山三十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研佛,译经著述,弘法讲道,开创中华净土宗一脉,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所以有 “饮泉东林寺,思源白人岩”之称。白人岩禅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的源头。
采访:慧远大师这个人,他出家以后20岁的时候,他的师傅叫道安,道安在宁城讲学的时候,他和他师傅从宁城返回代州的白人岩,作为他的第一道场在这里讲学。他在他师傅的传教之下,他是中国佛教里净土宗的祖师爷。因此说白人岩是净土宗的祖庭。
慧远大师创净土莲宗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出家人见面稽首就会持念“阿弥陀佛”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加上同为代州人的净土二祖“神鸾法师”弘法东播,至今日本国内仍然奉行“净土莲宗”为国教。一座小小的古城出了两位中国佛教领袖。对于佛教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源远流长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走进这临幽谷,傍奇岩,山青水秀的仙境,比起喧嚣的都市来让人的心情感到格外舒畅和恬静。漫步在寺院内,或观佛,或悟道,或探幽,或览胜,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怀。心灵便会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
白云、青山、古寺,,一代宗师,一世帝王,还有乱世中艰
2
难的平民百姓,都在青山绿水中寻找着千年的宁静。
烽火连天的边城历史中,乱世风云中的天台山赵杲观成为战云密布下的又一处世外桃源。这里峰峦竞秀,苍松参天,绿荫深谷,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天然石洞,自古为隐士栖居之所。
相传春秋时期,赵襄子为了向北扩张领土,将他的姐夫、当时占领代地的代王骗到今天代县的夏屋山杀害。赵襄子的姐姐听到自己的丈夫被害,也摘下头上的笄子自杀,代国的丞相赵杲一看国破家亡,便带领一些大臣和其它姬妾逃了出来,到天台山隐居,修道成仙。
北魏时期在这里建寺修观,人们感念赵杲的忠义,起名赵杲观,又称天台寺。赵杲观经历朝历代的修建,为“观”不“关”广开山门,如今已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庞大建筑群。
赵杲观分南北两洞。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寺庙相互交错,混杂一体,或依山就势,或因势造型,或楼中有楼,洞中有洞,翘檐凌空,雕梁画栋,恍若迷宫。有天台十八洞,三晋第一观美誉。
朝元洞是赵杲观的一大景观,其建筑为砖座两叠,木楼五层,依山就势,逐层缩小,镶嵌于峭壁一道天然大石缝中。楼脊直擦悬崖,造型格外独特优美,飞檐斗拱的楼阁和多姿多态的天然洞窟巧妙的结合起来,与整个山体相得益彰揉为一体,如一幅挂在悬崖上的天然壁画。
越杲观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供奉着三位肉身凡人像,他
3
们分别是送醋老人、钉盘碗师傅和担水和尚。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劳苦大众,行善积德,得道后坐化于赵杲观上,后人依其真身,塑像于庙内。他们的故事寄托了百姓纯朴的愿望。
当我们走进赵杲观时,欣赏和感悟的就不仅仅是赵杲观的地理位置的险要,自然风光的秀美,这里深深地印证着代州边塞文化中忠义的痕迹。
代县这片土地在千年的乱世风云中,出过太多的英雄,精忠报国的思想贯穿了代州人的血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成了代县人共同的追求,在这条路上代县的读书人走得义无反顾。代县文庙始建于唐代,是华北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州府文庙。文庙是代县人心中一座神圣的殿堂,也是雁门山读书人心中的根。
尤其院内两株唐槐,千百年来被民间视为代县文脉灵气所在,代州老百姓传说,代州之所以文脉不断,才子辈出,是与这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两株古槐息息相关。吸引古今众多学子在树上挂红许愿。直到今天仍为代州文庙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唐代到近代,朗朗书声回荡在文庙上空,这里有多少风华少年怀着报国的志向走向四方。有多少文人学者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作。
采访:代州历来是出文人比较多的,古时候就出了秀才以上的文人三千余人,尤其是代县的孙家和张家文人最多,冯家也是最多的,过去的孙家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孙传庭,他是明代的兵部尚书,这个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文采也挺高,张家是张凤翼,这
4
也是兵部尚书,他的书法搞得还可以,而且手笔写得很好,现在我们一直流传下他的抄本来,他的后代张雨桐也是咱们代县的大书法家。冯家出现了好多的文人,进士就十八个,举人是五十五个,贡生是七十来个,其它秀才也就更多了。当时冯家一出了文人以后,在代州街上要建牌楼,所以街上的三十来个牌楼基本上都是冯家的牌楼
在那个屡经战乱兵灾的边塞地区,本是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武将健儿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里,却成为科第连绵,文人辈出,弘扬儒学,诗词唱和的“人文渊薮”,打破了历来所谓“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的常规。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行走在这一条条古街古巷中,望着这一座座或为官府宣示权威而建,或为豪门庆贺考取功名而造的跨街牌坊,仿佛又听到了那沓沓的战马足音,看到了群星灿烂的历代名人。古城是他们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是活跃在这一舞台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重要角色。
回望千年历史,和平与战争竟然相隔如此之近,一关之隔,一门之距。吞吐千年战火硝烟的古城,已完成了它原来的意义上的历史使命,但它并没有简单的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又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重大使命,正在谱写着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文化与生活的新篇章。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