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离复习题
一、单选(2×12)
1、制药工业包括( C) A.中药制药 B.生物制药、中药制药
C.生物制药、化学合成制药、中药制药 D.生物药物、化学药物、中药
2、下列有关制药分离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分离的本质是混合物中不同物质间或目标物与杂质间存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
B. 需从庞大体积原料液中分离纯化目标物,即对原料液进行高度浓缩,分离成本高。
C. 目标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好。
D. 原料药的产品质量(纯度、卫生、生物活性)要求严格。
3、按萃取级数及萃取剂与原料接触方式分萃取操作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B) A. 单级浸取 B.多级并流浸取 C.多级错流浸取 C.多级逆流浸取 4、下列不属于多级逆流萃取的特点是( A) A.溶剂用量大 B.平均推动力大 C.分离效率高 D. 操作连续 5、间歇精馏的操作方式有( C)
A.精馏式 B.提留式 C.精馏式和提留式 D.连续精馏
6、根据流动相的物态不同,色谱分离技术可分为:①气相色谱分离;②液相色谱分离;③薄层色谱分离;④超临界色谱分离。则正确的是(B) A. ①②正确 B. ①②④正确
C. ①②③正确 D. ①②③④正确 7、下列对溶解或结晶叙述正确的是( C) A.溶液一旦达到饱和,就能自发地析出晶体
B.过饱和溶液的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温度差称为过饱和度 C. 过饱和溶液可通过冷却饱和溶液来制备
D.对一定的溶液和溶剂,其超溶解度曲线只有一条
8、在蒸发结晶操作过程中,有利于得到颗粒大而少的晶体的措施是( D) A.增大过饱和度 B.迅速降温
C.强烈的搅拌 D.加入少量晶体 9、分离操作通常包括为( C)
A. 机械分离 B. 传质分离
C.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D. 平衡分离、速率分离 10、下列有关制药分离技术描述不正确的是(B )
A. 原料药生产的下游加工过程一般分离纯化处理步骤多、要求严。
B. 化学合成物、生物反应产物或中药粗提物中目标药物成分含量高,分离成本一般较高。
C. 有些目标药物成分的稳定性较差,使得分离方法的选择受到限制。
D. 在分离过程中需清除有害物质同时还要防止有害物质在分离操作过程中混入。
11、级式萃取过程一般不会采用( B) A. 单级浸取 B.多级并流浸取 C.多级错流浸取 C.多级逆流浸取 12、中药材的浸取过程一般为( C)
A.湿润→渗透→解吸→溶解→置换→扩散 B.湿润→渗透→溶解→解吸→扩散→置换 C.湿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置换 D.渗透→湿润→解吸→溶解→扩散→置换
13、关于萃取剂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①萃取剂的溶解度与选择性;②溶剂与萃取剂的互溶性;③萃取剂回收的难易;④其他物性。则正确的说法是( D) A. ①②正确 B. ①④正确
C. ①②③正确 D. ①②③④正确 14、不用于衡量色谱柱柱效的物理量是(D ) A.理论塔板数 B.塔板高度
C.色谱峰宽 D.组分的保留体积 15、下列不一定能加快成核速率的因素是(D ) A.增大过饱和度 B.强烈搅拌 C.加快蒸发或冷却速率 D.杂质的存在
16、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物系的结晶方法是(A )结晶 A.冷却 B.蒸发 C. 盐析 D.真空冷却 二、名词解释(3×6)
1、中药制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提取,分离制得的原料药。
2、精馏----将挥发度不同的组分所组成的混合物,在精馏塔中同时多次地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使其分离成几乎纯态组成的过程。
3、分离度----相邻色谱峰峰顶之间的距离除以此二色谱峰的平均宽度。 4、结晶----指物质从液态(溶液或熔融体)或蒸汽形成晶体的过程。
5、等电聚焦电泳----依蛋白质、氨基酸等两性电解质等电点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操作称等电聚焦电泳。
6、蛋白质的等电点----当溶液的酸碱度处于某一特定pH值时,它将带有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即净电荷为零),致使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会移动,称此特定的pH值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机械分离----机械分离是根据物质的大小、密度的差异对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2、精馏----将挥发度不同的组分所组成的混合物,在精馏塔中同时多次地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使其分离成几乎纯态组成的过程。
3、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到出现组分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4、结晶----指物质从液态(溶液或熔融体)或蒸汽形成晶体的过程。
5、pI----当溶液的酸碱度处于某一特定pH值时,它将带有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即净电荷为零),致使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会移动,称此特定的pH值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6、电泳----指带电荷的溶质或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三、简述题(6×6)
1、什么是浓差极化?它对膜分离过程有什么影响?
答: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时,膜面上溶质浓度增高,这种膜面上的溶质浓度高于主体中溶质浓度的现象叫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可造成膜的通量大大降低,对膜分离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实际操作过程尽量减小膜面上溶质的浓差极化作用。
2、制药过程中主要采用间歇精馏还是连续精馏?为什么? 答:制药过程中主要采用间歇精馏。
因为间歇精馏:①可以采用单塔分离多组分混合物,获得各纯组分的产品;②一塔多用,如根据需要处理不同的进料得到不同的产品,或处理同一进料得到不同纯度的产品;③适于特殊场合,如高真空、高凝固点、高纯度、热敏性等;④设备简单,操作灵活,投资少。 3、吸附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答:固体内部分子受到作用力的总和为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而界面上的分子受到不相等的来自两相的分子作用力,作用力的合力指向固体内部,内从外界吸收分子、原子或离子,并且在其表面形成多分子或单分子层。 4、什么是离子交换分离法? 答:离子交换法是应用合成的离子交换树脂等离子交换剂作为吸着剂,将溶液中的物质,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发生离子交换过程后,再用合适的洗脱剂讲吸附物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浓缩、提纯的目的,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离子之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 5、按作用机理不同色谱可分为哪几类?
答: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疏水作用色谱、亲和色谱。 6、喷雾干燥的造粒过程的优缺点
答: 优点:采用喷雾干燥,不需要粉碎、分级等操作,直接制成粉末产品,简化了工序,节省了设备。适于处理热敏性物料物料微粒化后,表面积增大,干燥迅速(几秒到十几秒),防止物料过热变质。制品的溶解性和流动性好雾滴与热风接触,水分蒸发极快,可以形成中空球状或疏松团粒状的粉体,制品有良好的冲调性和流动性。
缺点:热量消耗大,热效率低;动力消耗大;得到的物料颗粒小,流动性差。 7、浓差极化对膜分离过程有什么影响?为减少浓差极化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答:浓差极化可造成膜的通量大大降低,对膜分离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实际操作过程尽量减小膜面上溶质的浓差极化作用。为减少浓差极化通常采用错流过滤。
8、为什么制药过程中主要采用间歇精馏方式?
答:①可以采用单塔分离多组分混合物,获得各纯组分产品;②一塔多用,如根据需要处理不同的进料得到不同的产品,或处理同一进料得到不同纯度的产品;③适于特殊场合,如高真空,高凝固点,高纯度,热敏性等;④设备简,单操作灵活,投资少。
9.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一脱附分哪几步?
答:a.外扩散组份穿过气膜或淮膜 到固体表面;b.内扩散组份进入内孔道;c.吸附;d.脱附;e.内反扩散组份内孔道来到外表面;f.外反扩散组份穿孔过气膜或液腊到气相主体流。
10、各类离子交换树脂的洗涤再生条件是什么?
答: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可在全PH范围内使用,采用过量稀酸进行再生后重复使用;
弱酸性阳离子树脂:溶液PH越高,弱酸性树脂的交换容量就越高,易再生成氢型,耗酸量亦小;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各种PH条件下使用;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通常在PH小于7的溶液中使用。用NaOH再生成羟型较容易,耗碱量也小,甚至可用NaOH进行再生。 11、简述色谱分离原理。 答:色谱分离过程的实质是溶质在不互溶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的交换过程,他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行为的差异而使不同的溶质分离。 12、流化床造粒的工作原理及步骤是什么?
答:工作原理及步骤:将物料雾化喷涂在流化床内的颗粒表面,在流化气的作用下料液经蒸发、结晶/固化、冷却,在颗粒表面生成一层新的图层,如此颗粒不断接受新物料并不断长大。 四.计算题(2×15)
1.含有浸出物质30%的药材50kg,第一级溶剂加入量与药材量之比为4:1,其他各级溶剂新加入量与药材之比为3:1,求浸取一次和浸取四次后药材中所剩余的可浸出物质的量为多少?浸取四次后可浸取物质的浸出分率为多少?设药材中所剩余的溶液量等于其本身的重量。
2.含有浸出物质25%的药材100kg,第一级溶剂加入量与药材量之比为5:1,其他各级溶剂新加入量与药材之比为4:1,求浸取一次和浸取五次后药材中所剩余的可浸出物质的量为多少?浸取五次后可浸取物质的浸出分率为多少?设药材中所剩余的溶液量等于其本身的重量。
3、含有质量分率为13.9% CaCO3粉末水悬浮液,用板框压滤机在20°C下进行过滤,过滤面积为0.2 m2,实验过滤数据列表如下(表中表压即压差),试求过滤常数K与qe。 表压/(N/m2) 滤液量V/dm3 过滤时间τ/s 3.2 50 11×104 14.1 700 4.制中药水丸粉末粉末的水悬浮液,用板框压滤机在20 °C下进行过滤,过滤面积为0.2 m2,实验过滤数据列表如下(表中表压即压差),试求过滤常数K与qe。 表压/(N/m2) 滤液量V/dm3 过滤时间τ/s 1.98 132 3.4×104 12.4 90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