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含解析 精品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 -8500℃,无霜期330天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 1195小时以上。我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 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等南方11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
(1)根据甘蔗的习性,分析甘蔗是广西主要经济作物的原因。
(2)广东曾经是甘蔗种植大省,后来大量转移到广西、云南等地种植,简述其原因。
(3)目前,广西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糖都”。分析广西制糖业发达的原因。
(4)分析甘蔗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答案】(1)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广西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空气湿度大;积温高,冬季温暖,无霜期长,适合种植甘蔗。
(2)广东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有限的耕地用来发展其他利润更高的农作物;大面积种植甘蔗,导致甘蔗价格偏低;广西、云南位于中西部地区,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低,种植甘蔗成本低。
(3)广西优质甘蔗资源丰富;国内糖市场广阔;广西交通发达;广西制糖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大量制糖企业集聚会产生规模效应;政策的支持。
(4)甘蔗产区气候湿热,收割后,如果不及时加工,大量堆放容易导致甘蔗变质腐烂,影响蔗糖的质量。
【解析】(1)从材料中看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西气候特征,说明对甘蔗生长的有利条件。
(2)结合广东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经济发达会带来地价升高,劳动力成本高,城市化会占用耕地,从生产成本方面分析广东、广西、云南差异,理解转移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图分析广西优质丰富甘蔗资源、糖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广西制糖业发达的原因。
(4)主要原因是甘蔗不容易储存,在加上甘蔗产区气候湿热,收割后,如果不及时加工,大量堆放容易导致甘蔗变质腐烂,影响蔗糖的质量。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尤卡坦半岛平均海拔不足200米,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在寒冷的冰河时期(目前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石灰岩台地曾露出海平面。K岛多水下洞穴,洞穴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2017年11月,德国莱尼集团在甲地新建了一座大型布线工厂,专门生产汽车电缆。
尤卡坦半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1)推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说明 K岛水下洞穴的形成过程。
(3)从甲地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指出为保障布线工厂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而需要重点防范的
问题。
(4)指出该布线工厂的建成对甲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甲地年降水量比乙地小。原因:甲地位于平原,地势低平,无法有效抬升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东北信风),难以形成降水(地形雨)。乙地南部(西南)为山地,且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东西走向),能有效阻挡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东北信风),有利于形成降水(地形雨)。
(2)(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碳酸盐物质沉积并固结形成石灰岩层。)冰河时期,由于地壳抬升,石灰岩层在露出海平面形成台地,受流水侵蚀(溶蚀)、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天然井);在间冰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海水涌入洞穴(天然井),形成水下洞穴。
(3)中暑;晒伤;食物中毒;蚊虫叮咬等。
(4)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就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推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了人口迁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升)。
【解析】(1)结合地区的地形特点和主导风向分析可知甲地年降水量比乙地小。原因主从地形雨的形成原因分析。
(2)一般来说侵蚀作用需要内力作用促使地壳抬升,石灰岩层一般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结合材料可知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碳酸盐物质沉积并固结形成石灰岩层,冰期露出海平面形成台地,受流水侵蚀(溶蚀)、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天然井);在间冰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海水涌入洞穴(天然井),形成水下洞穴。
(3)从纬度位置和当地的地形条件可知气温高,应该防中暑,降水少,晴天多,要防晒伤;热带地区要防蚊虫叮咬等。
(4)引进工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就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在经济发展同时推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化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徽杭古道,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徽杭古道全长75公里,沿途保存有众多的古村落、古关口、古石板路、古桥、古茶亭、古树等。整条古道依龙须山,傍登源河,为绩溪县主要风水龙脉。近些年来,徒步徽杭古道的游客越来越多,徒步时间约6小时。
简述秋冬季节徒步徽杭古道所需携带的装备并简析原因。
【答案】背包:徒步古道,携带饮用水、零食、衣服等物品,路上补给方便;睡袋: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夜晚山上温度比较低;防潮垫:休息、进餐方便;帐篷:秋冬季节山上多露水、寒气;手杖、登山鞋或者徒步鞋:古道行走方便;其他用品:霍香正气丸、驱风油、感冒药、指南针、刀子、炉头、气罐、炊具等。
.........
15.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黄胸鹀是一种小鸟,我国南方民间美食,繁殖于我国东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于我国南部沿海及东南亚等地,迁徙期主要以稻谷等农作物为食。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的评级提升为“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推断黄胸鹀“极危”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原因:(迁徙期间遭到)过度捕猎(杀);(湿地萎缩导致)栖息地面积锐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导致)越冬的稻田减少(食物减少)。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纠正公众的错误认知,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过度捕猎(杀);在繁殖区及迁徙路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