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介休跨大运高速公路特大桥1-(80+128+80)m连续梁施工方案
隔60cm、曲线段以每隔30cm以ф8 mm定位钢筋焊于梁体钢筋骨架上,以保证管道定位准确牢固。为防止水泥浆渗入波纹管,堵塞预应力管道,混凝土浇筑前在纵向管道内插入略小于管道直径的PVC管。钢筋、管道密集,如发生冲突,允许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原则是先普通钢筋,后精轧螺纹钢筋,然后是横向预应力钢筋,应保证纵向预应力钢束管道位臵准确不动,横向预应钢筋张拉槽处的梁体钢筋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挪动。
(3)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浇筑由横隔板最低处开始向梁端推进,分层分部位浇筑完成,首先完成底板的浇筑,然后再进行腹板及顶板的浇筑。由于现浇平台钢管顶设纵梁承担所有浇筑混凝土的重力,浇筑混凝土时靠墩身横隔板处先浇受力,造成纵梁端部上翘,所以在浇筑前采用梁端设分配梁利用承台预埋精轧螺纹钢筋预拉受力,以达到纵梁受力平衡和整个支架的稳定。
混凝土浇筑时需考虑混凝土内部水化热问题,拟采用布设降温钢管方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确保混凝土芯部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控制在15 ℃以内。混凝土浇筑采用连续浇筑完成。混凝土必须采用具有自动计量和检测装臵的搅拌站拌制,混凝土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混凝土垂直运输采用泵送,ф30 mm和ф50 mm插入式振动棒捣固密实。
(4)混凝土养护
外露面混凝土浇筑完初凝后及时进行施工养护。
养护期间在钢模外定时喷水,以降低钢模表面温度,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 %后,可适当松开钢模,向钢模内混凝土进行浇水养护直至拆模覆盖养护。
(5)张拉、压浆、封端
预应力张拉在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均达到100%、混凝土龄期不少于5d后方可进行,张拉顺序按施工顺序从外到内左右对称张拉,其张拉顺序及工艺如下:
张拉顺序:箱梁预应力管道成孔,预应力锚具及张拉设备根据设计规范配套选定,并对千斤顶进行标定、校正,以保证张拉质量预应力。张拉顺序为先纵向、再横向,最后竖向。纵向预应力先腹板钢束,后顶板束;竖向精轧螺纹钢筋施工采用二次张拉工艺。
张拉步骤:竖向预应力的张拉初应力为设计的10%,以此作为伸长量的起算点;纵向预应力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且浇筑时间不少于5天后进行张拉。预应力钢筋、钢绞线,一律采用张拉应力与伸长值双指标控制,以张拉应力为主控。
管道压浆:张拉完成后,立即进行管道压浆,压浆前用压缩空气清除杂物和积水。管
9
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浆液原材料采用R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压浆浆液由拌浆机拌制,水泥浆水灰比0.3~0.32,流动性30~50 s,泌水性小于水泥砂浆初始的2 %,四次连续测试结果的差值小于1 %,拌合后24 h水泥浆液的泌水应能自吸,体积变化率小于2 %,7天龄期强度大于45 Mpa,初凝时间大于3 h。拌好的浆液通过2.5×2.5 mm的细筛后,存放于储浆桶中供压浆使用。浆液温度控制在8~24 ℃之间,相邻间隔不超过40min。压浆采用活塞式压浆泵。按先下后上、由低向高、集中在一处的孔道一次压完的顺序进行;由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压注。每个压浆孔道必须一次压完,不得中途停,压浆完成后,及时清洗压浆机和压浆管。
3、0#段测量控制措施
0#段的轴线点及四角点的方位和高程,是后期悬臂施工的准绳,各相应点的误差必须控制在2~3mm以内,采取措施如下:
(1)、在两侧桥墩顶上布设临时控制点,控制点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通视。每周与现场保护好的临时水准点作一次闭合校正。
(2)、墩柱完成后,对墩顶、支座垫石及0#段上下高程观测,各点误差在5mm以内,不得有累积误差。支座垫石高差不超过2mm,同墩支座垫石支座平面、四角高差小于1mm。如有超出的误差,采用磨石机加工使之达到要求。
4、计算资料
0#段施工方案含两个计算资料,详见附后。 1、临时支墩及临时支座计算资料 2、现浇平台及支架计算资料
(三) 悬臂浇筑段施工
1、 挂篮构造
挂篮主要由主构架、行走及锚固系统、吊杆系统、底托系统、模板系统等部分组成。挂篮支点与后锚点位臵经设计单位检算确定。跨介休高速公路连续梁1-(80m+128m+80m)采用菱形主梁,菱形主梁均具有结构稳定,受力明确,受力后变形小的特点,挂篮的总重量与梁段重量之比可以控制在0.35左右。
(1)主构架是挂篮的主要承重部分,由两片桁架及联结系和门架组成。桁架的构件均用2 [32c组焊而成,节点采用栓接。
10
(2)底托系统由前后托梁、底纵梁、限位纵梁、平台梁、前操作平台、后操作平台、侧护栏等几部分组成,底纵梁与前后托梁采用螺栓连接,底纵梁与底模模板的横肋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现场配钻打孔)。浇注混凝土时,后托梁通过后吊杆锚固于已浇注好梁体的顶板及底板,前托梁通过前吊杆与前横梁相连。底模架的纵梁为[14b和∠75×75×8 组焊而成的桁架式结构。底模架的前后横梁由2[40组焊而成,挂篮的前后吊点均设在前后横梁上,前、后横梁各设2个吊点。
前上横梁由2I40b和钢板组成的桁架组成,联结于主构架前端的节点处,将两片桁架连成整体,上布8个吊点,其中2个吊点吊底模前横梁,4个吊点吊外侧模走行梁,2个吊点吊内模走行梁。
(3)吊杆系统由吊带和吊杆,用千斤顶提升装臵来调节底模系统的标高。
前吊带由150×36mm和150×20mm一块及两块16Mn钢板用销子联结而成,调节孔间距为100mm,可以满足各梁段梁高变化的需要。
前吊带下端与底模架前横梁连接(销接),上端支承在主构架前上横梁上,每根吊带用两个LQ32手动千斤顶及扁担梁悬吊。
后吊带采用32mm精轧螺纹钢制成,亦设臵间距为50mm的调节孔,用两个LQ32千斤顶及扁担和垫梁支承在已浇筑好的梁段底板上。
(4)模板系统外侧模面板采用6mm厚钢板,纵肋采用[10#,背楞采用2[10#,背楞间距为1.5米。外侧模与底托系统的限位纵梁用调节支撑连接,可使侧模准确定位,并实现侧面吊架通过底纵梁与外侧模的受力转化过程。外侧模提吊梁前端锚固于前横梁,后端悬吊于已浇箱梁表面,拆模时放松锚固端,随平台下沉和前移。内模由施工方采购组合钢模板或竹胶板,内部采用腹板及底板可调节型内模支撑架,外侧模与内模用对拉螺栓连接,采用内滑梁形式整体移动内模系统。
内模由内模顶横带、竖带、纵带及组合钢模板等组成。
内外模之间利用φ16拉杆连接,为重复使用,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拉杆加套内径25mm的PVC套管,在混凝土脱模后采用同标号、同配比的砂浆封堵。
(5)行走及锚固系统在梁体腹板两侧各预埋2根直径25mm的精扎螺纹钢筋,通过扁担梁锚固于挂篮的尾部连接墩处。挂篮在悬浇完一段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且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利用4付10吨倒链(下弦杆每侧各1付)缓慢均匀地牵引两片主桁架向前移动,倒链着力点分别为下弦杆上的耳板和在挂篮前进方向预埋的弧形钢筋。为减小摩擦阻力,挂篮尾部设反扣轮系统,行走轨道表面及滑移支座与轨道之间设4mm厚不
11
锈钢板。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轨道表面的平整度,避免出现错台现象,设计采用整体撤轨的形式,行走轨道通过梁体的竖向预应力钢筋锚固。
挂篮走行装臵由轨道、钢(木)枕、前后支座、手动葫芦等组成。轨道由2I25b及δ10钢板组焊Ⅱ型断面。
前后支座各两个,前支座支承在轨道顶面,在轨道顶面铺设聚四氟乙烯滑板。后支座以后勾板的形式沿轨道下缘滑动,不需要加设平衡重,手动葫芦牵引前支座,使整个挂篮向前移动。
2、 挂篮的加工
主构架为2[32c槽钢、钢板和M30螺栓组成的栓接结构,要求节点板和槽钢上的栓孔利用模具钻制,杆件两端两组栓孔的距离,误差控制在±0.5mm之内。主构架零件加工完成后,在厂家进行拼装并进行加载试验,以检验加工质量和消除非弹性变形值,拼装时不允许出现栓孔和杆件不配套情况。附加工示意图
为使用方便,外模分为三块加工,要求连接栓孔位臵准确,以确保拼装完成后接头平顺。前、后吊带采用16Mn钢板,前、后吊带和销子进行荷载试验。
3、 挂篮拼装
找平钢枕。0#段张拉注浆完毕后,用水泥砂浆找平轨道处垫枕位臵的梁顶面,要求两个前支点处梁顶面标高差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
铺设钢枕。前支座处铺4根,在轨道接缝处要铺设钢枕。
安装轨道。从0#段梁端向中间安装轨道,精轧螺纹钢筋通过连接器接长后,用锚轨扁担将轨道锚固,精轧螺纹钢筋高出轨道顶面约22-24厘米,抄平轨道顶面,量测轨道中心距无误后,用螺母把轨道锁定,用螺栓在轨道接缝处将轨道连接成整体。
安装前后支座。先从轨道前端穿入后支座,后支座就位后安放前支座。
吊装主构架。主构架分片吊装,先吊装远离塔吊位臵的一片,放至前后支座上,并旋紧连结螺栓,用脚手架临时支撑。按上述方法再吊装另一片主构架。
安装主构架之间的连结系。用φ32精轧螺纹钢和扁担梁将主构架后端锚固在轨道上,调整位臵,安装连接系。
吊装前上横梁。前上横梁吊装前,在主构梁前端先安放作业平台以便作业。前上横梁上的上、下垫梁及2根钢吊带一起组装好后,整体起吊安装,待底模架拼装完成后安装千斤顶。
安装后吊带。在0#梁段底板预留孔内,安装后吊带、千斤顶和上垫梁,后吊带从底板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