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膜复习题解
一、什么是膜分离,简述膜材料能够选择渗透的原因。
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对混合物中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原因
1. 膜中分布有微细孔穴,不同孔穴有选择渗透性;
2. 膜中存在固定基团电荷,电荷的吸附、排斥产生选择渗透性; 3. 被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扩散作用产生选择渗透性。 二、 简述膜分离过程的特点。
(1)能耗少。在浓缩、分离过程中不发生相变 (2)利于热敏物质分离。
(3)节省原材料。膜分离过程中不需要从外界加入其它物质。 (4)便于回收。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 (5)无二次污染。膜分离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污染。
(6)工艺适用性强。分离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小,处理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维护方便,
易于自控。
(7) 分离范围广。 从有机物到无机物,从病毒、细菌到微粒分离范围广,还适用许多特
殊溶液体系的分离,如溶液中大分子与无机盐的分离,共沸点物或近沸点物系等。 三、膜分离组件有哪几种主要类型,简述其主要结构和优缺点。 1.板框式
膜器使用的是平板膜,其结构与板框式压滤机类似,由导流板、膜和多孔支撑板交替重叠组成。
优点:膜的组装方便、清洗更换容易,不易堵塞。 缺点:对密封要求高、结构不紧凑。 2.卷式
由平板膜制成,在两片膜中夹入一层多孔支撑材料,将两片膜的三边密封,再在膜上铺上一层隔网,将该多层材料卷绕在多孔管上,整个组件装入圆筒形压力容器中,使用时料液沿隔网流动,与膜接触,透过膜的透过液沿膜袋内的多孔支撑材料流向中心管,然后导出。
优点:结构紧凑、单位体积膜面积很大、透水量大、设备费用低; 缺点:浓差极化不易控制,易堵塞,不易清洗,换膜困难。
3.管式
由管式膜组装而成
膜器与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类似。根据膜的位置分为内压式和外压式, 外压式需耐高压的外壳,应用较少。 4.中空纤维式
由中空纤维膜浇铸后,组装而成。
优点:设备紧凑、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大、不需要支撑材料 缺点: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对料液的预处理要求高。 四、简述反渗透过程的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和溶解扩散模型
(1) 当水溶液与亲水膜接触时,膜表面的水被吸附、溶质被排斥,因而在膜表面形成一层纯水层,这层水在外加压力作用下进入膜表面的毛细孔,并通过毛细孔而流出。
(2) 膜是非多孔性的(无孔膜),溶剂与溶质透过膜的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① 渗透物在膜的料液侧表面处吸附和溶解; ② 渗透物在化学位差的推动下,以分子扩散通过; ③ 渗透物在膜的透过侧表面解析。
五、什么是浓差极化,分析减小浓差极化的主要途径。
在反渗透等过程中,大部分溶质被截流,溶质将在膜表面附近积累,在膜表面形成一层有浓度梯度的浓度边界层,这种溶质在膜表面的浓度高于溶液主体的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过程是不利的,但他又是不可避免的,减小浓差极化的主要途径有:
① 提高料液流速。 流速增加,浓度边界层减薄,传质系数增大,可使浓差极化减小。但是流速大能耗大。
② 在料液流道内设置湍流促进器。在同样流速下提高传质系数。 ③ 提高温度。可使溶质的扩散系数增大。
六、分析超滤膜组件污染后的主要清洗再生技术 1. 物理清洗法
(1) 手工擦洗法:仅适用于可拆式板框超滤组件 (2) 海绵球擦洗法:专用于内压管式超滤清洗
(3) 等压水力冲洗法:各种超滤组件 (4) 热水冲洗法:各种超滤组件 (5) 水-气混合清洗法:各种超滤组件 2. 化学清洗法
(1) 酸溶液清洗法:盐酸、柠檬酸、草酸 (2) 碱溶液清洗法: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3) 氧化性清洗剂:1 %~3% H2O2、500~1000 mg / L NaCIO (4) 加酶洗涤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七、简述膜的渗透性能与截留效应的测定
渗透通量:在一定流速、温度、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溶液体积流量
J?V At2
2
J-纯水通量,L/m·h;V-透过液的体积,L;A-膜的有效面积,m;t-测试时间,h。 膜的截留率是指溶液经超滤处理后,被膜截留的溶质量占溶液中该溶质总量的百分率。
R?C1?C2?100% C1R-截留率,%;C1-原液中的溶质浓度,mg/L;C2-透过液中的溶质浓度,mg/L
膜元件 原液贮槽 渗透液 压力泵
八、简述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1.转化法
(1)超滤膜转化法:纳滤膜的表层较超滤膜致密,调节制膜工艺,先制得较小孔径的超
滤膜,然后进行热处理、荷电化后处理使膜表面致密化,而得到具有纳米级表层孔的纳滤膜。
(2)反渗透膜转化法:纳滤膜的表层较反渗透膜疏松,在反渗透膜制膜工艺基础上,调
整有利于膜表面疏松化的工艺条件,如铸膜液中添加剂的选择,各成分的比例及浓度等,使表层疏松化制得纳滤膜。 2.共混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聚物进行液相共混,在相转化成膜时,由于它们之间以及铸膜 液中溶剂与添加剂的相容性差异,影响膜表面孔径大小及分布。通过合理调节铸膜液中 各组分的相容性差异及工艺条件对相容性的影响,制备具有纳米级表层孔径的合金纳滤 膜。 3.复合法
在微孔基膜上复合上一层具有纳米级孔径的超薄表层,超薄表层的制备及复合 (1)涂敷法:将铸膜液直接刮到基膜上,或借助外力将铸膜液轻轻压入基膜的大孔中,
再利用相转化法成膜
(2)界面聚合法:用微孔基膜吸收溶有单体或预聚体的水溶液,沥干多余铸膜液后,再
与溶有另一单体或预聚体的油相(如环己烷)接触一定时间,反应物就在两相界面处反应成膜。
(3)化学蒸气沉淀法:先将一化合物(如硅烷)在高温下变成能与基膜(如微孔Al2O3
基膜)反应的化学蒸气,再与基膜反应使孔径缩小成纳米级而形成纳滤膜。 九、简述拉伸法制聚烯烃微滤膜的方法。
a. 低温度高应力成型 (低熔融温度喷丝头拉伸) b. 退火(略低于熔点温度下热处理)
c. 拉伸( 使层状结构变形,形成相互交织的缝状空隙 ) 十、简述核孔滤膜的制备方法。
带电粒子射向薄膜,使所经路径周围的分子电离、激发,大分子断裂生成自由基, 形成一个狭窄的辐射损伤区,有较高的化学反应能力,能够优先被化学蚀刻剂所溶解,形成圆锥形孔洞。
十一、简述泡点法测定微孔滤膜孔径的原理及方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