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铁保护监测技术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版)
(3)南京地铁S1号线平面、纵断面图 2.1.2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2.2 监测的重要性及目的
根据南京南站综合枢纽互通立交桥平面设计图和《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有关规定,为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监测工作的实施,掌握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既有地铁工程结构引起的变化,为建设方及地铁相关方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评定施工对既有地铁工程结构的影响,及时判断既有地铁工程的结构安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3、 监测范围及内容
3.1 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为地铁S1号线南京南站~翠屏山站区间隧道,具体里程为K33+263~K33+486,约221m。
3.2 影响范围段既有结构永久变形情况简要统计分析
收集该里程段历史垂直位移观测资料,工后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月,运营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2月,末期观测时间为2016年3月,期间相对工后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4.7mm,相对运营最大垂直位移量为-2.6mm,说明该里程段地铁结构垂直位移基本稳定。该里程段现有部分垂直位移监测点的观测成果详见表3-1。
表3-1 该里程段现有部分垂直位移监测点结构永久监测累计沉降量
序号
上行线(右线) 下行线(左线)
里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K33+259 K33+273 K33+291 K33+307 K33+321 K33+331 K33+346 K33+362 K33+376 K33+391 K33+407 K33+422 K33+438 K33+453 K33+468 K33+483 K33+489 相对运营累相对轨后累计量(mm) 计量(mm) -1.6 -1.6 -1.6 -1.5 -1.4 -1.7 -1.6 -1.5 -0.6 -1.8 -1.7 -1.8 -1.8 -1.8 -1.9 -1.8 -1.7 -14.7 -10.0 -9.5 -9.9 -9.4 -9.6 -9.4 -9.5 里程 K33+258 K33+272 K33+288 K33+303 K33+318 K33+332 K33+348 K33+363 K33+378 K33+392 K33+408 K33+422 K33+438 K33+452 K33+468 K33+482 K33+487 相对运营累相对轨后累计量(mm) 计量(mm) -1.8 -2.1 -2.0 -2.1 -1.6 -1.7 -2.6 -1.6 -1.7 -1.8 -2.2 -1.7 -1.6 -1.4 -1.5 -1.5 -1.5 -10.1 -9.7 -9.4 -8.9 -9.0 -8.3 -8.9 -7.7 注:工后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月;运营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2月
收集该里程段历史水平直径收敛观测资料,首次观测时间为2015年5月,末期观测时间为2016年3月,翠屏山~南京南区间有1处管片直径与设计值较差超标,位于K31+214,在此期间管片直径累计变化量均小于±3mm,具体分布情况如图3-1、图3-2。
项目监测范围
图3-1 翠南区间上行线管片直径累计变化量曲线图
项目监测范围
图3-2 翠南区间下行线管片直径累计变化量曲线图
3.3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根据该隧道结构形式,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人工监测的手段对区间隧道进行监测,并对地铁表观病害进行初始普查。各结构监测内容如表3-2所示。
表3-2 监测项目及频率表
结构形式 测项 道床垂直位移 盾构管片隧道 拱顶垂直位移 水平直径收敛 结构表观病害观测及施工现场巡视 备注 3.4 监测频率
各分项监测频率见表3-3。
表3-3 监测项目及频率表
监测频率 序号 监测项目 桩基及路基施工 时段 1 2 3 4
墩柱施工 时段 每月复测1次 跟踪期 3个月 基准网(垂直) 道床垂直位移 拱顶垂直位移 水平直径收敛 1天1次 1天1次 1天1次 4天1次 4天1次 4天1次 10天1次 10天1次 10天1次
5 结构表观病害巡查及施工现场巡视 对既有地铁结构裂缝及渗漏进行巡视与记录,遇变形较大时加强表观巡查。 注:1、如遇发生大的变形,应及时调整监测频率;
2、监测过程中视变形情况,动态调整监测频率,结合既有收敛值分级控制。 3、经咨询方案编制人员,在ES砸道上部结构施工时直接进入跟踪监测。
4、 初始状态调查
进场监测前,对监测范围内隧道结构进行水平直径收敛逐环普查,并对可能存在的裂缝及渗漏进行系统普查,标记具体的里程及位置,绘制平面展开图。项目进入跟踪期后,再次对监测范围内隧道结构进行水平直径收敛逐环普查。
5、 监测方案
5.1 道床垂直位移监测
(1)监测方法
道床垂直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变形监测要求,沉降监测基准网按Ⅱ等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进行,并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变形沉降监测点按Ⅱ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进行,并布设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表5-1 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Ⅱ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0.5 测站高差中误差(mm) ±0.15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0.3n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 ±0.4n 表5-2 垂直沉降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Ⅱ 高程中误差(mm) ±0.5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0.3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0.3n 注:n为测站数。
表5-3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Ⅱ
仪器型号 DS05 水准尺 铟瓦 视线 长度≤30 前后视 距差 ≤0.5 前后视距差累计差 (m) ≤1.5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0.3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mm) ≤0.3 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 ≤0.4 (m) (m)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