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我谈性善论1

我谈性善论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2:58:15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我谈性善论

【摘要】

人性善学说由来已久,孔子最早提出人性问题,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来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

善。”,而孟子从他们的观点中提出自己观点,即“性善论思想”。而这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当今的社会,这种影响还在持续中。它成就了王道思想,成就了历史上最为推崇的的仁政,同时它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和谐道德社会的参考。

【关键词】性善论 现实意义 思想内容 和谐 道德建设

引言

孟子在伦理学中占据着的不亚于《论语》的地位。《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孟子》一书同与《易》《书》《诗》《谷梁传》《左传》《论语》等十一本经书被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媒体报道的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18名路人漠视女童被撞事件,还有之前各式各样类似新闻,我不禁在想,道德是什么,现在社会还需要还有道德吗?在人性逐渐麻木的时代,伦理学真的有必要也应该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了。而性善论作为孟子思想的基础,其走上现代舞台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孟子认为,人在盈宇宙间的可贵之处、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仁义道德,具有仁义礼智四善端,而动物没有,所以,人一旦丧失了道德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一)侧隐之心—— 仁也!

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 即是仁的萌芽。从古自今就有舍生成仁的思想,而孟子是将其推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广的第一人。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在当时已成必然,仁在《五行》中排先,“德之行五,仁义礼智圣。”孟子由此提出的“仁政”更是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至今不断,他从不同角度中提出了仁政思想,从人性的角度: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从道义的角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民本的角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实践的角度: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超越当时封建的束缚,以民为本,表明一个人“仁”的有无无关身份,而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只有心怀仁者才能真正的以德服众,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太平盛世与康乾盛世无不与当时君主实行仁政相关联。

(二)羞恶之心—— 义也!

孟子认为, 羞耻之心就是义的萌芽\人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 之心, 廉耻心!羞恶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不以不如别人为 耻, 那么, 他永远也不会赶上别人。只有在羞耻心的驱使下人们才会

奋勇争先, 由此而孜孜不倦, 自强不息。 对于义, 他解释说:“义,人路也。“义, 人之正”路也。”表明义是人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应该遵循的准则。离开了义, 人们便无所适从。道德修养高的人,处理事情言必信,行必果;力求做到“惟义所在”。

(三)恭敬之心——礼也!

孟子认为, 辞让之心, 就是礼的萌芽, 因为礼的核心就是讲辞让,人人都能互相辞让, 礼也就实行得差不多\孟子强调, 为人要有恭敬之心, 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都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孟子处理各种关系, 不仅自己以礼待人, 而且也渴望别人以礼待己。 孟子认为能否“以礼存心”、“以礼待人”是君子异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四)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指出, 是非之心就是智的萌芽。人人都有是非之心, 表明人 人都有判断是非、羞恶的本能\仁的爱人精神是有亲疏贵贱之别的, 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予以不同对待就是智, 反之就是不智。

(二)孟子性善论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人性善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而在当时来说却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孟子提出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实际上是论述了人的某种社会性。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许多中国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无不受孟子思想的渗透与影响。他们甚至试图在孟子的思想中寻找有效的治国武器。例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及“以天下万民为事”。(《原臣》)又如,谭嗣同说:“君末也,民本也”(《仁学》)等等。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如今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然而实际生活腐败现象的日益严重、见死不救的现象屡有发生,小学生被碾在车轮下面无人抢救,中学生被歹徒毒打无人过问,见义勇为者在与歹徒赤手空拳搏斗时,受害者竞参加到近百名的看客行列中,却不向搭

救自己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许多人提出了“道德滑坡”的论断,认为我国人民的道德素质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如何加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和内化?如何让强化相应的制度性保障来保证道德作用的发挥?孟子的性善论相关理论与很多人对这一现实闯题的解决有很多的借鉴之处。

(一) 促进我国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的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 其意义就在于对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 要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就需要他们通过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 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今天我们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从教育出发,它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根本上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在我国,虐待父母和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宪法已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但仅仅依靠法律的要求和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公民树立起孝敬父母的观念,并使之成为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仰,形成人人孝亲敬长的社会风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乇上》) “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下》);除此而外,还要恪守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原则孟子的性善论,牢牢把握住了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 并由此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才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凸显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 这正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然而, 要想以同类意识来导向善, 则必须要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人的精神自律, 究其基础就是人对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 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

(三)有利于倡导人们遵守现代的道德法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坚持道义的原则,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不片面逐利,把仁义作为根本的道德范畴,对我们今天具有重大的反思意义。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是那么的难,有些人为了鱼和熊掌得兼,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甚至是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最常见的便是娱乐圈不少女星宁愿失去自己的自尊,只要炒作上位。更让人纠结的是这只是潜规则中的冰山一角。他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不断地失去自我,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无所坚持。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孟子从天赋道德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尽心—知性一知天”的实践公式,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性善论”是以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 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德修养的动性,凸显自觉遵守道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坚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执政者自己做好了榜样,下面的执行者才能往好的方面发展,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 能否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绝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好坏的重要因素。个人的心性的好坏, 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对于居高位的人,效果更明显,因此,性善论对于人的品性的引导作用可以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当然,性善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当代的发展有积极地引导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孟子的性善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无疑有其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孟子的“性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正所谓“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性善论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1. 李军涛.孟子的性善论及现实意义.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11期 2. 陈春莲.史方倩论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 3.毛潆.从性本善看孟子的仁政.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23卷第4期 4. 刘艳梅.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20090528 5. 朱慧玲. 孟子道德生成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430 6. 刘琳丽. 孟子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501

搜索更多关于: 我谈性善论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概论》课程论文 2011年12月 我谈性善论 【摘要】 人性善学说由来已久,孔子最早提出人性问题,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来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而孟子从他们的观点中提出自己观点,即“性善论思想”。而这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当今的社会,这种影响还在持续中。它成就了王道思想,成就了历史上最为推崇的的仁政,同时它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和谐道德社会的参考。 【关键词】性善论 现实意义 思想内容 和谐 道德建设 引言 孟子在伦理学中占据着的不亚于《论语》的地位。《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孟子》一书同与《易》《书》《诗》《谷梁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