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201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开发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解答: 解:∵∠1+∠2=90°,∠3+∠2=90°, ∴∠1=∠3,①正确; ∵∠2=30°, ∴∠1=60°, 又∵∠E=60°, ∴∠1=∠E,
∴AC∥DE,②正确; ∵∠2=30°,
∴∠1+∠2+∠3=150°, 又∵∠C=45°,
∴BC与AD不平行,③错误; ∵∠2=30° ∴AC∥DE,
∴∠4=∠C,④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和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二、认真填一填(本题有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代数式
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x≠1 .
考点: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析: 根据分母为零,分式无意义;分母不为零,分式有意义. 解答: 解:代数式
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x≠1,
故答案为:x≠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从以下三个方面透彻理解分式的概念:(1)分式无意义?分母为零;(2)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3)分式值为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12.分解因式:x﹣4x= x(x+2)(x﹣2) .
考点: 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专题: 因式分解. 分析: 应先提取公因式x,再对余下的多项式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
解答: 解:x﹣4x,
2
=x(x﹣4), =x(x+2)(x﹣2). 故答案为:x(x+2)(x﹣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提取公因式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二次因式分解,分解因式一定要彻底,直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13.如表是某校八年级(8)班共50位同学身高情况的频数分布表,则表中的组距是 7 ,身高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至多是 287 cm.
第9页(共17页)
33
组别(cm) 145.5~152.5 152.5~159.5 159.5~166.5 166.5~173.5 频数(人) 9 19 14 8
考点: 频数(率)分布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计算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即得组距,由于最大值在第四组,可能为173.5,最小值在第1组,可能为145.5,所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至多为28. 解答: 解:152.5﹣145.5=7,则组距为7,
173.5cm﹣145.5cm=28cm,则身高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至多是28cm. 故答案为7,27. 点评: 本题考查了频数(频)分别表:在统计数据时,经常把数据按照不同的范围分成几个组,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称为组距,称这样画出的统计图表为频数分布表;决定组距与组数(组数与样本容量有关,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分组就越多,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14.若方程组
的解x、y互为相反数,则a= 8 .
考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分析: 由x、y互为相反数,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得x=﹣y,然后将它与另外两个方程联立,组成一个关于x、y、a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求出a的值. 解答: 解:∵x、y互为相反数, ∴x=﹣y.
解方程组
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可得
解得a=8, 故答案为:8.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定义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即把“三元”转化为“二元”.
15.若(t﹣1)
t﹣2
=1,则t可以取的值是 4或0 .
考点: 零指数幂;有理数的乘方.
分析: 分三种情况①当t﹣2=0且t﹣1≠0,②当t﹣1=1时,③t﹣1=﹣1时分别求解即可. 解答: 解:①∵(t﹣1)
t﹣2
=1,
第10页(共17页)
∴t﹣2=0且t﹣1≠0,解得t=2不合题意, ②当t﹣1=1时,解得t=4,
③t﹣1=﹣1时,解得t=0,且t﹣2=﹣2,符合题意,
所以t=4或0. 故答案为:4或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零指数幂和有理数的乘方,解题的关键是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16.在日常生活中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原理是:
4422
如对于多项式x﹣y,因式分解的结果是(x﹣y)(x+y)(x+y),若取x=9,y=9时,则各个因式
22
的值是:(x﹣y)=0,(x+y)=18,(x+y)=162,于是就可以把“018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若
44222
对于xy+xy因式分解的结果是xy(x+y)(x﹣xy+y),若xy与(x+y)构成的密码是127,则(x
2
﹣xy+y)对应的数字是多少 13 .
考点: 因式分解的应用. 分析: 因为第一位因式码xy和第二位因式码(x+y)构成的数是“127”,不可能出现xy=1,x+y=27,
22
所以得出xy=12,x+y=7,由此整理代数式x﹣xy+y,整体代入求得答案即可. 解答: 解:∵第一位因式码xy和第二位因式码(x+y)构成的数是“127”, ∴xy=12,x+y=7,
22∴x﹣xy+y
2
=(x+y)﹣3xy =13.
故答案为:1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理解题意,正确利用基本因式分解方法解决问题.
三、全面答一答(本题共7个小题,共66分) 17.﹣(﹣)+(﹣1)
2
2
0
﹣2
20153
(2)2ab?(﹣3bc)÷(4ab)
考点: 实数的运算;整式的混合运算;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原式第一项利用零指数幂法则计算,第二项利用负整数指数幂法则计算,最后一项利用乘方的意义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2)原式利用单项式乘除单项式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解:(1)原式=1﹣4﹣1=﹣4; (2)原式=(﹣6abc)÷(4ab)=﹣a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8.(1)解方程组:
第11页(共17页)
23
3
(2)解方程:
m
n
=
2m+n
(3)已知10=2,10=3,求10的值.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解分式方程.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
(2)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
(3)原式利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变形,将已知等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 解:(1)
,
①+②×5得:13x=13,即x=1, 把x=1代入②得:y=1, 则方程组的解为
;
(2)去分母得:x+2﹣2x+4=x, 解得:x=3,
经检验x=3是分式方程的解;
mn
(3)∵10=2,10=3,
m2n
∴原式=(10)?10=12.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以及解分式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9.计算:
(1)(2x﹣1)+(x+3)(x﹣3)﹣(4x+3)(x﹣6) (2)(
﹣
)
.
2
考点: 整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析: (1)利用多项式乘多项式,完全平方公式及平方差公式求解即可, (2)先算括号内的数,再因式分解,约分求解即可.
解答: 解:(1)(2x﹣1)+(x+3)(x﹣3)﹣(4x+3)(x﹣6)
222
=4x﹣4x+1+x﹣9﹣(4x﹣21x﹣18), 2
=x+17x+10, (2)(
﹣
)
2
=×,
第12页(共17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