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2019版地理高一同步系列课堂讲义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3-1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答案 1.A 2.D 3.C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A.降雨过程 C.水的三态变化
B.跨流域调水 D.太阳辐射能
5.图中显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地下水 C.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D.海洋水
6.图中各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a环节 C.c环节
B.b环节 D.d环节
解析 第4题,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第5题,由图可知,河流的补给类型有降雨和积雪融水,其中大气降水为此河流主要补给类型。第6题,地表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答案 4.D 5.C 6.B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C.③地
B.②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C.湖泊分流
B.河谷变宽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 第1题,根据图b可知,暴雨过后甲、乙两个水文站先后出现了洪峰,说明降雨区域位于两个水文站的上游,根据图a判断④地符合题意。第2题,分析图a,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乙水文站水位起调节作用。 答案 1.D 2.C
第 - 9 - 页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C.c→a→b→d 4.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输送
解析 第3题,图中d为蒸发,a为水汽输送,b为降水,c为地表径流,共同组成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第4题,陆地径流在地表有侵蚀、堆积作用,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 3.D 4.C
2019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八周年的日子。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 A.空间分布不均 C.地区利用不平衡
B.时间分配不均 D.循环利用率低 B.e→f→h→d D.d→a→b→c
6.修建“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有( ) A.A、B C.D、E
B.B、C D.A、D
解析 第5题,“母亲水窖”工程是在降水多的季节收集雨水,在降水少的季节使用,它缓解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第6题,集雨工程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生活,对地表径流和下渗两个环节有较大的影响。 答案 5.B 6.C
图1中山顶到湖泊之间存在一条河流,图2是在该河流乙处测得的8月中旬一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与流量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甲处的水体类型可能是( )
第 - 10 - 页
A.冰川 C.冻土底冰
B.咸水湖泊水 D.土壤水
8.图2中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种草种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C.降水强度逐年增大
D.气候趋暖,蒸发量不断增大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甲不在山顶,因此甲处不可能是冰川;甲处未形成湖泊,不可能是咸水湖泊水;该地植被茂密,不可能有冻土底冰;该地河、湖发育,从河道弯曲上可知地势低平,多沙质土壤,故D项正确。第8题,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差逐年变大,说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增多,地表水汇集成洪流的时间延长。 答案 7.D 8.B
下图为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 ) A.降水量增加 C.地下水水位上升
B.蒸发量增加 D.地表径流量增加
10.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C.地表硬化面积增大
B.排水系统日趋完善 D.城市绿地面积扩大
解析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建设后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第10题,城市建设后,地表硬化面积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从而使地表径流量增加。 答案 9.D 10.C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1~13题。
1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第 - 11 - 页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1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季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增大。选B。第1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选C。第1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选D。 答案 11.B 12.C 13.D 二、非选择题
14.水循环是地球水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形式,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读“水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水循环的类型看,我国东部地区进行河流补给的降水属________循环的一个环节。
(2)写出图中数字编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第 - 12 -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