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需求调查表(见附件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见附件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情况在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客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阶段是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应明确构建的模式的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所服务的企业和行业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用以指导实践的框架和模型,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文本式样见附件四),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是课程开发系统设计。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就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这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都必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基础。所以进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然后依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确定周密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
(二)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改革调研(见附件三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查表),了解行业、企业各技术岗位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要求及素质要求(包括在工作中使用哪些工具,仪器等)。通过专业建设改革调研,分析原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专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要求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2)。
本步骤就是要借行业企业专家的脑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成必须以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要有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校内专家参加。
第二步: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小组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开发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3)。
本步骤主要是进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开发。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实践经历资深的专业教师,在“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基础上,梳理、归类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载体,凝练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能力,形成行动领域与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提交行业专家评审。其中,职业行动能力域作为学习领域目标表述的依据,行动领域作为学习领域任务陈述内容的依据。
第三步: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研讨和评审,确认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的内容;
本步骤主要是将上一步骤形成的专业职业行动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交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学生经过三年培养在掌握这些职业行动能力后,是否能胜任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行动领域是否能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职责任务;完成这些典型工作是否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工作,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步:由教学专家和教研室教师进行决策设计的环节,将典型工作以及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转换为学校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和课程实施方案(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0)。
本步骤主要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有实践经历的资深专业教师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载体)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对载体进行分解,进行学习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排序。课程设计中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即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培养目标充分反映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学习者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门类的划分要与工作领域相对应,课程结构是工作结构的一种映射,设计成果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标准、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根据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本阶段的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有实践经历的资深专业教师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载体)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和“如何评价”等问题并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学习领域纵向排列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对载体进行分解,进行学习情境方案设计,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5)、和顶岗实习方案设计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7)。
第二步:由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教师组成课程设计组进行决策设计,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分析表设计的教学情景教学论进行再加工,转换为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表》(见
人才培养方案表6)和课程标准(见附件5: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这一阶段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将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等问题。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参照系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而不是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下的知识体系,要关注的是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关系,是教法和学法等,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其设计成果是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
(三)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 进行课程总体设计,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技术课,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课程系统整体设计是要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决策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教学,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要做好以几项工作:
1.在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订适应本专业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应将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划分为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四大系列来设计 。
(1)基础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能力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
(2)专业领域课程: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知识。
(3)素质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