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实施石漠化治理面积972.28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在“两湖三库”及南明河、猫跳河流域沿岸和所属区、县(市)石漠化重点区域。
安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治坡、治水和流域治理相结合,重点治理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阿哈水库、红枫湖、百花湖、陈亮河、小关湖、黔灵湖等区域和各区、市、县重点水源地和保护区。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根据《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我市10个区、市、县均列入了治理范围,其中息烽县、清镇市、开阳县3个市县被列为全省55个(国家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范围,并于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今年起,我市新增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县7个区(县)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至此,我市有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的10个区、县(市)将全部得到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生态农业工程
“十二五”期间生态农业工程要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大中型沼气池
建设工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在切实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市民餐桌计划,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然选择,要围绕“畜、禽、蛋、奶、菜、果、茶、药、花”等9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理念做大做强。按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2015年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00万亩,农产品品种总量达800个以上。
——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工程
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按照循环农业理念,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模式,改变农村畜禽粪便乱堆乱放,养殖小区臭气熏天的现状,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形成“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系统,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污染“零排放”。2015年建成100-300立方米养殖小区沼气池工程500个,3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150个。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又称节水农业工程,我市农业生产上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以农业喷灌、微灌和滴灌相结合,以较小的水、肥循环利用换取无公害、绿色农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深受群众喜爱。“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快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推进力度,2015年新增节水灌溉示范点35个,实现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从抢救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力度。对保护区的珍稀动植物有关生态、环境、习性、繁衍等进行完善、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完善科研体系,监测体系和培育基地建设,大力恢复野生种群;加大科研、宣传、投资和执法力度,抓紧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实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恢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到2015年,建立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1个;野生动植物培育基地5个,营建重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10个;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落实古树名木建档挂牌,治理复壮、抢救,设置保护设施,划定保护范围。完善红枫湖、百花湖、
天河潭、香火岩、阳明洞、息烽集中营、清镇暗流河、相思河8个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个自然保护区(青岩油杉、开阳紫江地缝、南江大峡谷、息烽西望山、乌当香纸沟)的申报组建工作。 ——湿地建设工程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对全市现有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普查,加快湿地建设步伐,采取营建水土保持和观赏树种,种植净水植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对湿地现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高人居环境适宜性 “十二五” 期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应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推进。一是继续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中心,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原则,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二是在优化城市水资源方面,继续加强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建设,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中心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三是继续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切实改善重点流域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四是继续加强工业“三废”、噪声、粉尘等综合治理,全市重点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