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安排。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以优化水资源,优化森林资源为重点,继续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两江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二是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治理,提高人居环境适宜性;三是强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重点项目围绕主要任务的三个方面,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人居环境。对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对已达到国家环境模范城市指标要求的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对未达到指标要求的实施建设和达标工程。规划总投资估算为112亿元,其中: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69.36亿元,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42.94亿元。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 “十二五”期间在生态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优化水资源,优化森林资源工作。在优化水资源上要加快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加快水资源综合开发进程,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以解决城市缺水和后备水源不足的矛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能力1.12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0.4亿立方米,县乡供水能力0.72亿立方米;在优化森
林资源上重点抓好提升森林生态景观,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一环林带重点针对森林健康等级、生态功能等级、自然度等级和景观度低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二环林带重点针对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占主导地位,林分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一是在保持环城林带森林总面积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间空地,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二是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对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增加景观度高的树种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和景观度等级;三是增加生物多样性,乔、灌、草、藤、竹,以及花、叶、果、形各异的植物合理配置,适应野生动物、鸟类繁衍生息,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四是注重经济林建设,增加森林的经济价值。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抓好长江珠江防护林、环城林带、集中式水源地、主要交通干道等重点区域的林业生态治理,以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为重点,积极保护我市现有森林资源,以经果林建设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完成营造林60.4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2.8万亩、封山育林14.82万亩,恢复经营2.84万亩,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5%以上。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一、优化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
“十二五”期间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要围绕增加城市供水;保障农业生产用水,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护重点水资源,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四个方面加快启动实施。到2015年,力争新建鱼洞峡、那卡河、红岩等一批中小型水库47座,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12亿m3/年,除险加固水库23座,新增重点水源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对98条中小河流进行保护和治理,新建“五小”(小山塘、小水渠、小提水站、小水池、小堰闸)水利工程1.2万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安全33.9万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逐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森林资源工程 ——林相结构工程
“十二五”期间,为增加我市环城林带、主要通道两侧、其他灌木林地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其生态效益及森林景观等级,采取乔、灌结合的方式,实施林相改造,营建针阔混交林,完成环城林带林相改造0.55万公顷,其他灌木林地改造1.33万公顷。
——森林健康经营工程
“十二五”期间,为有效降低我市中幼林林分密度,提高林分质量等级。在第一、第二环城林带及主要水源保护区域内实施森林健康经营工程。其中:中幼林抚育工程实施主要安排在乌当、花溪、清镇、修文、息烽、开阳六区县市,每年实施8000公顷,“十二五”期间完成4万公顷;低产(效)林改造工程主要安排在花溪、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五区市县,“十二五”期间完成9000公顷。 ——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及景观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生态区域补植补造工程围绕环城林带优化,增加造林面积;主要交通干道、采石迹地生态修复及景观改造;集中式水源地和水土流失区域、石漠化区域三个方面进行安排。
1、环城林带优化造林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对全市涉及10个区市县一、二环林带进行有效管护的基础上,对林带目击一面坡一般灌木林进行林相改造,对宜林荒山、疏林地、石山、沙石山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总管护面积5.06万公顷,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02.2公顷,人工造林717公顷。 2、主要交通干道、采石迹地修复及景观改造工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