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A.A 【答案】B 【解析】
A、合金比组成金属的硬度大,故留下痕迹的是铜,故错误;
B、高锰酸钾加热 可生成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二氧化锰不能,故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而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试管外壁有水珠出现, 故错误; D、溶液的pH的大小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的浓度有关,通过测量pH不能确定溶液是稀硫酸还是稀盐酸,故错误。故选B。
9.“信阳毛尖”是一种绿茶,绿茶中含有的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下列有关单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4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单宁酸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单宁酸不是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76):(1×52):(16×46)=228:13:184,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C正确;
D、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228:184≠76:46,76:46是原子个数比,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物质 黄铜与铜 高锰酸钾与二氧化锰 氯化钠与硝酸铵 稀盐酸与稀硫酸 B.B
方法与结论 相互刻画,留下痕迹的是黄铜 取样加热,伸入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高锰酸钾 取样溶解,试管外壁有水雾的是氯化钠 取样测pH,pH大的是稀盐酸 C.C
D.D
氧化物的概念可简记为:两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10.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食盐加入水中,水变咸了﹣﹣NaCl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水银温度计受热液柱升髙﹣﹣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
C.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D.金刚石很硬,而石墨较软﹣﹣碳原子结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NaCl是由Na+和Cl-构成的,NaCl中并不存在NaCl分子,A错误;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为金属汞,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液体体积增大,液柱升高 ,B错误;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C正确;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错误。故选C。 11.2019年1月21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今年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监测项目的是 A.臭氧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
空气检测项目为: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物质,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故选C。
12.下列变化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盐酸在纸上写字
B.食盐水中加肥皂水
C.燃烧条件的探究
D.明矾净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浓盐酸在纸上写字,盐酸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中加肥皂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燃烧条件的探究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明矾净水过程中只是吸附水中的不溶性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如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个 微粒(选填序号). A.
B.
C.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写出符合该微观示意图的一
”和“
”分别表示不同原子.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
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 (2)化合 (3)2H2+O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个数反应前后不变,因此填入一个C微粒后正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C
(2)该反应中,从分子种类可知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化合.
(3)从分子的结构分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符合该反应类型. 故答案为2H2+O2
2H2O(合理的化学方程式均给分)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图中信息正确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决的前提是读懂反应前后物质结构的相关变化.
14.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使NaCl从其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在指
定温度下,不饱和KNO3溶液所对应的点是___(选填“M“、“N”或“P”)。20℃时,将40g 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再升温到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溶液的质量不变 B 有晶体析出 C KNO3的溶解度减小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蒸发结晶PD 【解析】 【详解】
(1)观察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使NaCl从其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
(2)由KNO3的溶解度曲线知,点P在该曲线下方,则在指定温度下,不饱和KNO3溶液所对应的点是P。
(3))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是30g,将4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够溶解30g;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