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信阳淮河水利文物资源调查报告

信阳淮河水利文物资源调查报告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49:46

在1万多年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信阳先后遗存有北方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南北文化的交融、汇集,构成了信阳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文化特色。

1、古遗址

沙塚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麻里乡、肖营村、肖南庄之间。

遗址为台地,呈扁长形,南北长80、东西平均宽20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5米,堆积层 1—5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房基柱洞、灰坑、墓葬等,是一处早期的龙山文化遗存,对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平寨新石器遗址。(13)位于固始县城以东22公里处古城村北。遗址四周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370、南北宽约250米。在遗址附近,东有老湖河,西有西湖河,南面是开阔的农田。遗址东南约1000余米有两座小石山。 1974年冬,新开挖一条泉河从遗址中南北穿过,把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半。河两岸边的剖面明显地露出1—1.5米厚的文化层,土质呈灰色,掺杂着各种兽骨、石器和陶器碎片。还发现有几处大的灰坑,遗存中石器有斧、凿、锤、镞、砺石、石料等;骨类有鹿角、马、牛、猪、羊、狗等遗物;陶器有泥质、夹砂土红色陶鼎、鬲、碗、盆、罐等器物碎片;还有泥质灰色或土黄色的豆、钵、尊、壶等碎片。纹飾有绳纹、附加堆纹、瓦纹、方格纹等。

平寨遗址是一处河南龙山文化至商周的文化遗址,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盘龙岗新石器遗址。位于潢川县西南30公里处的江家集乡姚楼村,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垄岗平原地带。属仰韶—龙山时期,面积近20万平方米。 盘龙岗古文化遗址整体被江姚公路一分为二,故又称前龙岗、后龙岗。遗址平面呈带状形,其间凸凹起伏最高处距地表6米,出土有石镞数枚及陶器,其中以手制陶器为主,有用慢轮修整口沿的迹象。纹饰以划纹、方格纹、绳纹为主,遗址偏南处有灰坑,西南处出土鼎足和鬲足。

霸王台新石器遗址。位于潢川县张集乡霸王台村,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该遗址南北高而宽,中间低而窄,略呈马蹄形,南北长245、东西宽198米,面积约22644平方米,堆积层0.6—0.8米。在遗址的西北部有一条宽约7米,自东向西的壕沟,把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 在遗址上采集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红烧土、石斧、石镰等。在高于地面0.8米处发现三个灰坑,灰坑内夹杂有碎陶片和木炭遗骸等。1977年2月,在遗址北100米处,采集一件裴李岗文化类型的石磨盘、石磨棒和陶片。陶片多呈橙

黄色,泥质易碎。为我们研究豫东南从采集农业经济走向农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山嘴新石器遗址。位于信阳市浉河区东6公里的五星乡平西村砖窑厂东南侧,南北延伸的小丘陵南端。

南山嘴遗址高出地面约为15米,北临淮河,南1000米有浉河,东南、西南与震雷山、琵琶山隔河相望。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春秋早期遗址。南北长67、东西宽66米,面积4488平方米,堆积层厚在1——2米之间。上层属龙山文化,堆积层0.2米—1米,可辨器型有鼎、鬲、盆、罐以及磨制石器等。下层属于仰韶文化,堆积层厚0.7—1.1米,可辨器形的有盆、罐、鼎、环、纺轮、弹丸以及打制、磨制石器等,陶片纹饰有绳纹、划纹、弦纹、涡纹和附加堆纹。1982年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先生曾来此处考察,并发现有类似裴李岗文化的鼎足、陶片等。198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为详细了解该遗址文化内涵,曾在此处进行试掘,开5×5米探方四个,10×10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除大量出土陶器(片)、石器外,还发现了一批砾石和细石器,对研究江淮流域,豫南一带原始人类生活、生产情况有着重要的价值。

凉马台新石器遗址。位于潢川县来龙乡的夹塘埂村小童湾村民组。属于龙山晚期的文化遗存。

凉马台遗址地势起伏,西高东低,整体呈长方形,西与石岗起仪相连接。据实测,南北宽140、东西长220米,面积约3080平方米,最高处距自然地平3.7米。发现灰坑3处,为椭圆形、袋形和圆形。其中的一处灰坑,口径约1.1、深约1.7米,内有猪、马、羊、鸡等禽类骨物和碎陶片及残留的谷物等。 在遗址采集有春秋至汉代标本,有打制石器及陶器,其中以鼎腿、鬲腿最多。叠压在这一文化类型之上的是一些夹砂陶片及灰陶片。陶片中夹砂陶多于灰陶,陶色以褐、黑、灰为主。纹饰以网状绳纹为多,也有少量的方格纹。常见器物有分裆绳纹盆、敛口罐等器物残片。

龙王台新石器遗址。位于潢川县张集乡东南隅。遗址地势起伏,东高西低,高处距地表约13米,低处距地表约3米,东西长约318、南北宽约112米。整个遗址约3万5千平方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在距地表1至2.5米处发现灰坑6外,灰坑口径约1—1.5米,深度约1至3米,有椭圆形、袋状形,不规则长方形、圆形,内涵有鹿、狗、猪、牛、马、羊、鸡等兽禽骨,以及破碎陶片,食物残骸。在遗址偏南距地表约2米外发现废弃土井一眼,井已塌陷,底部散存有残破提水工具罐、壶等陶器。在东南的断面约距地表2米高处有红烧土块,在距地表4米处有4000平方米的高台地,台地夯窝十分明显。在遗址南有6座墓葬群。当地有三条小河沟汇流于遗址脚下,故名三河岔。在大雨过后,遗址断壁自然塌坡,农民可拾到石箭头、石斧等器物。

采集的陶片大多器物为手捏制,有轮修痕迹,大致可分泥质灰陶、火候较其它陶系高,呈青灰色,外表多打磨光滑,器形有罐、盆、碗、鬲、豆、钵等,纹

饰有细绳纹、粗绳纹、蓝纹和附加堆纹等。夹砂红陶质地粗糙,火候低。以鼎、鬲、四系罐、杯为多,纹饰有绳纹、回纹、水波纹。在遗址距地表4米处还发现黑色陶片,质地较硬,素面光滑,薄如蛋壳。器物有双耳罐,四系壶、瓶、碗等。另外在三河岔水沟附近还发现4枚陶网坠。在遗址附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类型的石磨盘是信阳地区最早的历史标志。

遗址的西南,距地表2.5米处,发现一夹砂红陶罐,在破碎的陶片壁上,沾有炭化的类似粟粒,。与此同时,还发现有两处储存粮食的痕迹,其中一处距地表约1.5米处的坑壁涂抹厚约1厘米的细腻黄土,窖内偏底部残存有厚约15厘米的灰白色粟,表明粟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和相当的水平。而且粮作物当不止于粟一种,在遗址的东北角距地表约4米处,发现大面积的(60×80平方米)红烧土块,其中用草拌泥的红烧土块里有稻粒和稻杆的痕迹,说明在遗址附近也有种植水稻的可能。

半岗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滨县城南王店乡半岗村夹沟坝北50米,遗址为高台地,北部紧靠半岗水库,地势南高北低,范围东西长184、南北宽162米,高出地面2——4米。堆积层3米,土质呈褐黄色,在遗址的东南部发现有红烧土层。采集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镰及残陶片。陶片多为夹砂灰陶,器型可分鼎、鬲、罐、钵、碗等。纹饰有蓝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高台庙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北防胡镇冯庄村黎庄东100米处。一小港沟环绕遗址四周。遗址为灰土堆积,中部隆起,高出地面2——5米,范围东西长100、南北宽98米,面积9800平方米。堆积层3米。采集有磨制石斧、石锛及较多的夹砂陶片、鹿角、蚌壳等物。陶片多为泥质夹砂灰陶、器型有鼎、鬲、罐等。纹饰有蓝纹、绳纹、附加堆纹等。

莲台寺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五公里处的公路南侧,地属台头乡台头村。

遗址为台地高3米,西部紧靠水渠。南北长70、东西长80米,面积5600平方米,堆积层2.5米。土质呈灰色,较为疏松,地面遗物较多,采集有磨制石斧、石锛、残骨针和残陶片,以及较多的蚌壳、兽骨等物。陶片多泥质夹砂灰陶和黑陶,器型可分陶鼎、鬲、钵、高领罐、杯等。纹饰有蓝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堰北寺新石器遗址。位于息县临河级单台村牛小庄村民组南300米。遗址为一高台地,南边紧靠淮河,中部因地形关系,被雨水冲刷成一道5米宽的水沟,通往淮河。遗址东西200、南北180米,面积3.6万平方米。堆积层1米。遗址上的陶片以夹砂陶居多,部分泥质红陶和灰陶,其器形有鼎、鬲、足、罐等。纹饰为绳纹、蓝纹、划纹、附加堆纹。还发现石斧和陶斧。

秦楼新石器遗址。位于息县孙庙乡周围孜村秦楼村民组西南200米处一高台地上。遗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西南部紧靠清水河道,经河水的不断冲刷,现存遗址东西200、南北8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遗存有许多陶片,堆积层厚约3米。采集的陶器残片有鼎、碗、壶、尊、纺轮等。以红陶、黑陶及夹砂陶为主,纹饰有划纹、方格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石器有斧、凿和石饼等。该遗址保存的较为完好。

从采集的陶器器型和纹饰分析,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秦楼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研究史料。

宋楼新石器遗址。位于息县孙庙乡顺河村宋楼村民组西300米。遗址南距淮河800米,东部一条小河自北向南流入淮河,俗称“死河沟子”。小河西部为高岗地,高于地面3-5米,向东、向南倾斜。小河东部略低于小河西部。遗址东西400、南北200米,面积80000平方米。采集标本的器形有:鬲、豆、罐、斝、盉等,以灰陶为主。纹饰以蓝纹、方格纹、绳纹为主。陶器的胎壁厚薄较均匀。 刘楼新石器遗址。位于固始县张广乡刘楼村。台地高2—5米,遗址东西长400、南北宽300米,面积120000平方米,堆积层1.5—2米,内含大量灰红烧土块。在遗址内采集有石钺、石斧、凿、石料和骨器等,陶器有鼎、鬲、尊、罐、壶、豆等标本残片,为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兰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梨园新石器遗址。位于罗山县竹竿镇龙桥村方湾组的梨园堆上。东距竹竿河700米。遗址西部被砖厂用土破坏约50米。现南北长130、东西宽98米,面积为12740平方米。东、东南部呈坡状,高出地面8米。堆积层1.5米,有红烧土痕迹。采集的标本有:磨制石斧、磨光黑陶残竹节豆柄。鬲足、鼎腿、红陶罐耳及陶片。纹饰有凸弦纹、绳纹、指甲纹、附加纹及素面陶片。

台子湖新石器遗址。位于平桥区甘岸管理区淮河北岸。该遗址为正方形,南北长400、东西宽25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下为屈家岭文化层,文化层厚约4.2米,大部分为西周文化层。采集的标本有杯、罐、鼎、鬲、缸等陶器残片,还有陶纺轮、陶鸡和石斧、蚌壳、骨器及大量石镞等,纹饰主要有绳纹和附加堆纹等。遗址四周为壕沟,长年有水,在其址上拟有一道城墙,出口在中间。该遗址上虽住有20余户居民,但整个遗址基本保持原貌。

徐畈新石器遗址。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南向店乡何畈村西南部。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2米,遗址内有灰坑、烧土、基址数处。采集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砂质灰陶和泥质红陶较多,砂质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泥质黑陶很少。器型有:鼎、罐、碗、杯、壶、豆、瓮、鬲、钵等。鼎足有鸭嘴形和侧足。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石镰、石锛、石凿和石斧等。石器以磨制为主,使用痕迹较明显。

该遗址属于屈家岭文化,对研究豫南地区、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原始文化面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桥头新石器遗址。位于平桥区平昌关乡石桥村桥头村民组。遗址呈椭圆形,南北长300、东西宽150米,面积4.5万平方米,堆积层1.8米,龙山文化堆积层1.3米,二里头文化堆积层5.0米。采集的标本有陶缸、鬲、鼎、豆柄等陶器

搜索更多关于: 信阳淮河水利文物资源调查报告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在1万多年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信阳先后遗存有北方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南北文化的交融、汇集,构成了信阳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文化特色。 1、古遗址 沙塚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麻里乡、肖营村、肖南庄之间。 遗址为台地,呈扁长形,南北长80、东西平均宽20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5米,堆积层 1—5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房基柱洞、灰坑、墓葬等,是一处早期的龙山文化遗存,对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平寨新石器遗址。(13)位于固始县城以东22公里处古城村北。遗址四周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370、南北宽约250米。在遗址附近,东有老湖河,西有西湖河,南面是开阔的农田。遗址东南约1000余米有两座小石山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