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本《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及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9 5:36:48

初一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主备: 汪晓涛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⑷尊君在不( )( ) ⑸待君久不至( ) [来 ⑹相委而去( ) ⑺家君( ) [来源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来源:学§科§网Z§X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来源:学#科#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来源:学+科+网]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来6、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D.令郎 E.犬子 F.令嫒(令爱) (1)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2)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3)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4)李大人去拜访老朋友,在门口遇见老友之子,便问:____在家吗? 7、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8、对于友人,元方为什么会“入门不顾”?

9、请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10、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二)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④,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施,实行。③绥:安抚。④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⑤师:学习。

1、 解释加点的词。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 (2)久而益敬( ) ..

(3)孤往者尝为邺令( ) (4)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3、“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6、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话的巧妙之处。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参考答案:

(一)1、(约定)(离开)(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 (您)(丢下)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拉)(回头看)

2、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3、不守信用,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知错能改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 4、无信 无礼,“信”“礼”的重要性

5、肯定: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否定: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1)B、(2)C或E、(3)D、(4)A

7、从原文“友人惭”可知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引之”是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8、因为在元方看来,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的人,不值得交往。 9、元方指责客人是“无信”“无礼”的人,可见他懂道义;而他“入门不顾”则又体现了他直率、情感外露的性格特点。

10、示例: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不讲诚信也许可以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丑陋的面目定会露出来。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1、称赞、赞许;(2)更加;(3)曾经;(4)效法,仿效 2、(1)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2)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3、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家君与袁公谁也没有学谁。

5、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是谁效法谁。

6、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主备: 汪晓涛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