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届甘肃省陇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6届甘肃省陇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不按要求涂卡者,成绩以零计。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割据混战 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国家长期分裂 D.社会处在新旧转型时期 2.英国学者汤因比说“孔子作为一位谨慎的保守主义者??他意欲恢复那面临被遗弃的弥足珍贵的祖先传下来的制度”。他认为孔子思想保守的主要依据,是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仁者,爱人” C.“以德治民” D.“小国寡民”
3.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4.“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5.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7.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8.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情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唐朝太史令傅奕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佛教和儒学相互融合吸收 B.肯定佛教的教化作用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9.“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1.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1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集市)”;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以上现象说明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已成为主流 C.农民地租负担减轻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13.王国维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隆)嘉(庆)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下列对“国初之为学大”的理解准确的是
A.明季遗儒,惩明儒之空疏无用,其读书以大义为先,惟求经世,实学以兴 B.雍乾之世,网罗日密,文字之狱屡起??学者怀抱才慧,遁于声音训诂以自隐 C.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
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说,尤与变法相吻合,故外托今文以自尊
14.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 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 薛福成在《出使日记续刻》中说“知西国所以坐致富强者,全在养民、教民上用功;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日精 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此观点 A.反映“中体西用”的思想 B.突破了只学习器物的限制 C.提出了改革政治对待要求 D.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根本 16.为纪念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 2010年某地举①在广东肇庆建天主堂 办展览。请按照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展览主题 ②将《论语》、《大学》等译成拉丁A.利玛窦——虔诚的西方天主教徒 文寄回本国 B.利玛窦——西方科技积极传播者 ③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C.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④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